小明上到初中,常有的喜形于色不见了,眉飞色舞的聒噪也销声匿迹,代之以看似清淡的冷眼旁观,像上面派下来的巡视员,你热切的问三问四,想知道他的新鲜事,他不是“嗯嗯”就是“啊啊”,高低不让你知道他脑袋瓜里装个啥。正当你忘乎所以对着别人发议论讲大话的兴头上,忽见他对你伸舌头翻眼睛,模仿着你的格格笑声冒出一句:“傻死了。”天啦!孩子挑父母的毛病,大可以瞧不起你了。你想睖眼瞪他却也不得不一笑了之,再想颐指气使,没门。
其实,孩子无处不在感应父母的言行,你放松他就宽松,你紧张他就惊惶,你抿住的嘴角写着坚毅,他闪动的眼眸印入果敢。你若是善于交际,能言会道,他的交际能力多半也不差;你若是爱好读书,勤于思辨,他的学习和探索能力也不会短你几分;你若是忽晴忽雨一天变上两遍脸,他定会加倍变给你看。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这段师生关系至少持续到孩子的青春期,你得始终头脑清醒。不能在学习上辅助他却去在心理上干扰他,不知不觉犯下这样错误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或多或少自己的心理上就有些问题,对人生社会认知片面,更遑论疏导启发青春期儿女的心理成长。既然现在还不能做到把孩子的成长全部交给社会,那就先建设好自己再去做个合格的父母,这是对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建议。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斯蒂芬妮·伯内特博士分析认为:“与儿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够权衡自身行为的好坏利弊,但他们更关注这些行为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刺激,而不是安全与否。”小平从初中起迷恋上了电脑游戏,每天放学回家不给上电脑的他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一上电脑就欲罢不能常玩到深夜,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父母的教育劝说全不奏效,他信誓旦旦要以游戏为职业将其进行到底。好在他的父母学了心理学,假装也有游戏兴趣,多次攀谈中了解到他崇拜一位高阶游戏手是个成年人,便辗转联系上这位高手,请他同孩子聊聊游戏也聊聊书。孩子的父母悄悄买来有关名人传记放在案头,渐渐地孩子明白任何消费都有边界,适度的快乐才是快乐,刺激过头可能就有伤害。
小玲家境富裕,初中时父母想方设法让她进入全市最好的学校,但她性格内向,腼腆又羞涩,学校课程紧内容多,她学起来吃力慢慢跟不上。在学校她压抑又自卑,然而回到家她总能得到更多的关照和爱护,渐渐地,孩子变得虚荣和任性,在学校里她吭兹吭兹忍受着,回到家她就撒泼发脾气,家里人被她磨的没了脾气只能随她去。小玲原本还是个好苗子,只是没能了解她的苦恼,选一个更适合她学习成长的环境,家人一味的怜惜宠爱或是吵闹谩骂都会推动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失衡,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如果说家人老师朋友们对孩子的鼓励和关怀就像阳光,那么来自社会大课堂的种种阅历就是雨露,青春期的孩子们千姿百态,天资禀赋千差万别,不可能用教条来设置他们,那就让阳光雨露滋润他们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