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 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具备表面形式上的巧言令色,是必备的公关。毕竟,你不可能把内心的怒火或妒火读出来,或者把不满和埋怨公之于众,这被称为没教养,抑或是没修养。所以适当说些讨人喜欢的话也不过分。脸上带着喜色去沟通也是一种礼貌。先生所言的是针对道德品质而言,且更多指的是德行的分量。如同君子日月可鉴的品质,是不容玷污的。在古代这样的人很多,比如那个宁肯被烧死在山林也不出山的人,这样的宁死不屈难能可贵。
先生讲仁,更侧重于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是依托于古代特定的背景和文化。放在当今社会,虽然也可以为准,但应当变通去看待。所以我的解读是,可以巧言令色,但要有度的把握。你别见谁都花开,见谁都笑颜。不问青红皂白的讨喜,只会换来讨厌两个字。这个度还指诚意,不诚意而去堆积一脸的褶子,就是真正的少仁,就是纯粹的拍马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