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吊唁
马车慢慢停下,俞百户跳下马来,谄笑着走到马车前。
徐时行下车迎上道:“不知百户大人有何训示?”
哪知俞百户没有理他,反而谄笑着对马车行礼道:“还请唐公子出来说话。”
唐鹤征一怔,只好起身掀帘下了马车,柴炅止住王梦禄起身,自己也跟着出来。
待唐鹤征站定,俞百户便郑重的行了一个礼,“下官俞强,乃是浙江总兵俞大人帐下小卒,先前多有得罪,尚请唐公子见谅!”
这反而弄得唐鹤征有些措手不及,忙扶起俞百户连声道:“不敢当,不敢当。”
徐时行和柴炅不由大奇,这俞百户怎的如此前倨后恭?
俞百户坦然道:“总戎知是唐公子亲至,便责怪卑职没有礼遇,特命卑职拣选了几样物件烦请公子代奉。”
他从怀里取出一个信封递给唐鹤征,然后手一挥,两个骑兵下马来取下几个物件放到众人面前,众人一看,不是行旅之物,便是助丧之物,还有两锭银子。
他又从怀里取出一个信封放到物件上,“近日军情紧急,总戎大人实在无法相见,如今各处戒严,此乃通行军令,公子可畅通无阻,若公子归来时。军务已定,总戎大人还请公子能相见一二。”
唐鹤征已经反应不过来,见徐时行柴炅行礼这才跟着行礼。
“那便祝诸位公子一路顺风了。”俞百户朝三人一一作礼,这才转身上了马,带着几个骑兵离去。
离开一段距离,一个骑兵好奇问道:“俞大人,干么对几个小书生如此礼遇啊。”
俞百户没好气的回答:“你懂个屁,此乃总戎故人之后,赵文华那厮也要唤一声世侄的。”
又自言自语道:“当年老子醉酒误事,要不是他老子给总戎求情,老子早就掉脑袋了。”
看着俞百户离去,徐时行和柴炅面面相觑,虽然知道是俞大猷的人情,却也没想到其中过节。
只好让柴富收起银子,其他几个下车的仆役把物件搬上车去,两人拉着发愣的唐鹤征重新上了车。
马车重新启动,徐王唐三人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柴炅隐隐猜到应该是老师化名入幕时结下的良缘,但是老师毕竟还在孝期,却也不好吐露。
一路上没有遭遇倭寇,却遇到几处军队设卡检查,有了俞大猷的通行文这才顺利通过,在一个名叫双凤的小镇休息一夜后,第二日上午便赶到了太仓。
太仓王氏主要有两家,一支是住在牌楼的琅琊王氏,另一支是住在州桥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自晋时王导率族东渡,便世居江东,延绵千年至元初,居住在会稽分水的后裔王梦声被征辟为鹿城州学正,任职四十余年,其子孙以儒传家,繁衍于鹿城太仓之间。
大明成化年间,王梦声的重孙王侨,王倬皆进士及第,自此王氏子弟科举蝉联,门第常青。
王倬次子王忬现任右都御史,忬子王世贞现为刑部郎中,五服之内在朝为官者近十数,坊间呼曰冠盖太仓。
而太原王氏直到弘治年间才进入太仓,此时表面声势就要弱上一些,家主王涌善于经商,在其弟王浪的协助下,将自家发展为太仓首富。
他本想富而优则仕,培育自己的儿子王梦祥科甲挺秀,不料王梦祥考中秀才,进了南都国子监,却因官司纠纷被迫弃儒经商操持家业,只好把希望放在两个孙子身上,在姑苏府内延请名师指点,也让弟弟王浪送三儿子王梦禄到唐顺之门下就学。
在王喜的引导下,三辆马车驶过一座三孔石桥,停在一处大宅门口,门上正挂着白花,大门两侧柱头也有白纸包裹着。
两个家丁身着丧服,看见头辆马车上坐着王喜,便走上前来。王梦禄从车厢里出来,一见门口白纸,不由踉跄一下摔落马车,唤着:“父亲!父亲!”从地上爬起,想冲进门去。
两个家丁忙拦住王梦禄,“三少爷,不能进,不能进。”
“此是吾家,吾还不能进了?” 王梦禄怒道。
王喜上前道,“王福,王寿,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一个家丁苦笑一下,身子往中间挪了点拦住两人,一边苦笑道:“三少爷确实不能进啊。”一边对另一家丁说道,“快去请两位小少爷来。”
那人应声而去,不一会,他便引着两个孝服青年而来,还未出门,一个青年便喊着:“小叔不要进来,小叔不要进来。”
这时候,柴炅等人也下了车,好奇的看着眼前情景,出来二人,比王梦禄似乎还大了一些,却要喊王梦禄为叔?
王梦禄沉声道,“王锡爵,王鼎爵,你们这是何意?”
“小叔,陈道长算得今日为躲煞之日,叔祖母及两位叔叔及婶子都去吾家躲煞了。”
原来这时太仓的丧葬流程为:亡者咽气之后要一日行完初终诸事,第二日小殓后,一边各亲友处报丧,一边由道人算出回煞之日。
那一日亡者直系亲属都要去他处躲避,不能在家,次日方可归来,将遗体归棺大殓,才能开大门接待亲友吊唁,少则七日,多则四十九天,这才停灵发殡,下葬入土。
王梦禄自是明白这个流程,便道:“既然如此,还请两位贤侄招呼好吾这三位好友,吾去寻母亲与两位兄长。”
二王自然答应下来,王梦禄对柴唐徐三人致歉,又对王喜吩咐了两句,这才独自离去。
这时候,唐鹤征便对唐建喝道:“还不快把银两拿出来?”
唐建把手伸进怀里却犹豫的看着柴炅,唐顺之的话他还是记得的。
柴炅便问二王道:“不知这时纳金可否方便?”
“今日不宜交收,还待明日大殓后由三位叔叔亲收较好。”年纪略大者拱手回道:“还请诸位入内歇息。”
王喜引领唐建柴富等仆役自去安歇,二王没有引柴炅三人拜祭亡者,而是引他们进了旁边偏厅攀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