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是香港现象级的女作家,原名倪亦舒,其兄倪匡也是著名的作家,与金庸、蔡澜、黄霑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兄妹两一个写科幻,一个写爱情。
倪匡曾经感叹,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真难为亦舒可以写那么多。可不是,亦舒笔耕不缀,出版小说300多部。
亦舒的笔下,大多是普通人,普通事。
有早慧少女与后妈斡旋的故事(《阿修罗》) ,有为是否要办婚礼而母女产生矛盾的故事(《承欢记》),有家庭主妇离异后重振旗鼓的故事(《我的前半生》)。
有单亲妈妈(《胭脂》),有一起成长的发小(《流金岁月》),有在异国求学的留学生(《喜宝》)。
就是这些平常人生活中的平常事,被亦舒的一支妙笔,写进了自己的小说。
亦舒小说中的女子,大多是经济独立的都市白领,她们穿白衬衫,卡其裤,有潇洒的职业风范。家贫无依不要紧,中途辍学不要紧,大龄剩女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独立。
女性独立,不用取悦男人,不依靠爱情而生,乃是最恣意的生活姿态。亦舒的观点让她有了(灭绝)师太的名号。电视剧版《我的前半生》子君离婚后靠的仍是男人,脱离了师太原意,这也是为什么播出后会让书迷失望。
虽叫师太,但亦舒并不是无情之人。她的小说中女主通常会有一个同性挚友,如《我的前半生》中子君和唐晶,《承欢记》中的麦承欢和毛咏欣,《流金岁月》中的朱锁锁和蒋南孙,《镜花缘》中的李时珍与林之洋。
女性之间的感情真挚而坦荡,没有攀比外貌,互抢男人之类的勾心斗角。
相比姿态漂亮的亦舒女郎,亦舒笔下的男子,形象乏善可陈,只有一个完美的家明,可惜那是得不到的初恋。
除了劝女性独立,亦舒的三观正还体现在不崇洋媚外上。香港在殖民地时期,不论政府部门还是大小公司,都有许多洋人任职。
亦舒曾在一本小说中借母亲之口,骂找外国男友的女性:中国没有人了吗,要去找洋鬼子?又在《直至海枯石烂》中形容自己与日本人的关系:我们是有血海深仇的。
和平年代自然不必这么苦大仇深,只是奉劝那些见了外国人就贴上去的女生,当心洋垃圾。
最后来几句师太语录:
人贵自立,在生活上依赖人,又希望得到别人尊重,那是没有可能的事。
快乐同金钱其实不大挂钩,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虽然不致于完全免费,其实也不算太贵,享受是一种心态。
即使活至一百岁,也要打扮得整洁大方,还有有机会时勿忘谈情说爱。必须活泼乐观不嫌其烦地生活:牙齿坏了即刻补上,定时打理头发,添置新衣物。
当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她没有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