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前看过的书,我多少能够以当时的认知和心境判断一下其中的好坏,但是这本书,我对里面的人和事有些却无法判断好坏了。
培育好吗?
“培育的目标就是:让人们热爱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使命。”
每个人都是由其身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形成的人生观和三观,而新世界里的人们是用科技+环境+“极权”教育培育出来的。科技是指在瓶子里的时候通过加入定制配比的原料,让其成为固定阶层的人,丝毫没有突破的可能性;环境是指成长的环境都是和自己一个阶层甚至一模一样的人一起,丝毫不会有想突破类似想法的可能性;“极权”教育是指通过应激反应等教育方式和在睡眠中类似洗脑的睡眠教育,强行灌入属于其阶层该有的想法。层层加码,新世界的人们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三观。
反观我们的世界,有些课程是讲述客观世界的,有些课程何尝不是给我们灌输各种价值观。不同的是,没有那么强。所以即使非常渺小的个体,依旧可以想可以做,只是想要突破阶层环境和思想很难。可是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所以他们只会感到幸福,而我们会有痛苦。
幸福好吗?
美丽新世界里面的人都是培育出来的,无需十月怀胎,没有亲情捆绑;滥交自由,没有爱情束缚;工作明确简单,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友情。我们大多数烦恼其实都是来自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了这些,所以大家都很幸福。人人沉浸于幸福之中,可以做到及时行乐。既然没有烦恼,那可以止步于物质追求,放弃精神追求,或者说没有追求,懂得知足幸福常乐。
反观我们的世界,大多数都会被各种关系,情感和情绪所束缚,有的人选择解决,有的人选择逃避。无论哪种选择都会经历些磨难或者痛苦。可是最终追求不还是幸福吗?我想几乎没有人在努力向前的时候追求的会是痛苦吧。
“因为我们的世界与《奥赛罗》的世界并不一样。没有钢铁你怎么能造出汽车呢?——没有社会的动荡,你就写不出悲剧。如今的世界很太平,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会想要得到无法企及的东西。他们享受着富裕与安宁,没有病痛,不会害怕死亡。他们很幸福,不知道激情与年老为何物,他们不会受到父母的干预。他们没有感情深厚的妻子、孩子或爱人。他们所接受的培育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应有的行为,就算出了什么岔子,还有苏摩呢”
现在的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是新世界里稳定的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至善至美;发达的科技,没有疾病和烦恼的人人幸福。那难道是野人想要的追求不幸福的权利?
回顾自己经历过的人生,刻骨铭心的大多是苦难,奋斗,有所成就或者说是可以激发强烈情感的瞬间。难道我们追求的难道是这些?可是平平淡淡就是真,那些平淡安稳的生活何尝不也让人内心充实,感到无比美好。
这里想谈一下粗浅了解的佛学,我理解的佛学修行最终修的也是内心的静,普渡众生的大爱。我就在思考新世界是否达到了这个境界,看起来好像是,但是总觉得哪里有点奇怪。我想起来看的书《悉达多》,他并没有选择常见的修行方式,拜托了世俗的定义和标准。决心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尝试寻找,最终悟了。所以如果他是新世界被培育出来的话,一出瓶就让他感觉悟了,是不是就达到目标了。可是如果这样他也就不是那个与众不同的的悉达多了。所以我在想我们想要的难道是与众不同?
好像也不是,不同的好像是思想的不自由?新世界是强行给人填充欲望并且加以满足,让你觉得你以为的是你以为的。比如你可能本能想要的是苹果,而洗脑你让你觉得你喜欢的是梨,然后给你梨,于是你觉得被满足了很幸福。可是这样对比下来好像我们现在更落后,社会告诉你你需要的房子车子票子,还都做不到直接给你。于是不仅被世俗的追求湮没,还得为了世俗的追求努力焦虑,最后可能还得不到。你看,他们还得到了不自由的的欲望,还有个梨,而我们呢?
“真是遗憾,它确实是一本杰作。但一旦你开始承认需要对目标作出解释——那你不知道会引起什么后果。正是这类思想或许会轻而易举地让上流阶层那些思想不稳定的人所接受的培育统统作废——使他们失去对快乐就是至善的信仰,转而相信人生的目标高于现实生活,相信生命的目标不是让快乐一直持续下去,而是意识的强化与升华,还有知识的进步”
我在书中好像有看到点答案,所以比幸福开心更重要的是人生的目标,意识的强化和升华?所以我是否可以理解为,没有人生目标的人,就比不上新世界的人,因为不比他们多什么,只比他们少物质和幸福。还是说追求的过程,体验的情感,关系中的美好,和不是被安排的而体验到的小确幸抵得过那些痛苦。
如果找不到完美答案的话,我一般选择平衡。或许对于某些温饱都难以维持的人来说,新世界就是比现实好;或许对某些处于情绪抑郁,被各种糟糕的关系裹挟难以调整的人来说,新世界也是比现实好的;但是或许对于某些想要体验人生各种酸甜苦辣的人来说,现实比新世界更好。毕竟被植入的快乐是快乐,痛并快乐着也是种快乐。
或许不必那么极端,不去定义一种幸福的标准,可以拥有判断好坏的独立思考,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坏存好,拥有选择的世界也许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