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见的死亡才是接近的
中午吃完午饭,看见一辆大货车停在马路中央,车下面是一辆电动自行车车和一个女人,还有一个年龄较大的女人蹲坐在旁边不住地哭嚎,警车也刚刚赶到。看到这个场景,站在马路边的我,默默地摘下耳机,然后把手机塞进了兜里,左右张望了三次,才沿着斑马线,小心翼翼地朝马路对面的绿灯走去。
其实这次国庆节回家,我目睹过几场车祸。那是在一个山区小县城,过节亲友来往,一天免不了喝个几场。据说整个县城,仅国庆节当天竟发生了十几场车祸。结果就是第二天每个路口都站上了穿着反光马甲的交警。酒席上,听从高速路下来的朋友说,他们也目睹了两场车祸,估计其他车也是被发生的车祸吓到了,满路的双闪把眼睛闪得睁不开,他也害怕,就只好慢慢地跟在车屁股后面开。说完他猛干了自己酒杯里的白酒,说了声失陪就开车赶赴下一个酒场了。
而当我再次拿起手机,翻看一篇文章,看到一个创业者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坐在电脑前的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为了赶手头的项目,从早上上班到现在,除了吃了个午饭,已经弯着像豆芽一样的腰在电脑前坐了四五个小时了。然后,我就站起来去给自己泡了杯绿茶。
人就是这样,看到生死就想到自己这条命早晚是要完蛋的,看不到,就好像有无限的光阴、无限的好运可以肆意挥霍似的。
(2)关于生命,也关于死亡
这让我停下来想想,关于生命,也关于死亡。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叫做《宵禁》的微电影。电影讲述了准备割腕自杀的里奇突然接到关系疏远的妹妹玛姬的电话,恳求他去照顾九岁的侄女索菲娅几个小时。在里奇生命的最低谷,本来想放弃生命的他还是勉为其难的答应了。洗掉身上的血渍,包扎好伤口,里奇开始了照看索菲娅的任务。相处中,索菲娅慢慢接纳了叔叔里奇并依赖上了他。而里奇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这个情节和我最近看的一部瑞典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很像。不同的是,后者还讲述了男主人公欧维想要自杀的原因和他跟妻子生前的幸福生活。有些人想去死,有些人努力求生。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是两个硬汉作家笔下写出的钢铁般的男人。但可叹的是,这两个作家,最后都自杀了。
正如莎士比亚借复仇王子说出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与死的内在矛盾,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有一半想清楚的人准备或者已经选择了死亡。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3)不辜负的生命才值得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成长、成熟,然后老去,直到死亡。这还是幸运的。不幸者因为必然或者偶然的意外,还来不及准备,就匆匆离去。虽然难免一死,但我们仍然为追求一个更长久更美好的人生,永不止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碌碌无为,有些人永垂不朽,有些人遗臭万年,有些籍籍无名。
其实活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为跟死亡相比,活着是更复杂的。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要领受的东西。”看来爱因斯坦把自己每天的生命当作还债。据说霍金曾表示,当自己对世界再无贡献、仅仅成为周围人的累赘时,会考虑“协助自杀”。他们都在为自己的信仰而活着,当信仰要求他们去死时,他们也会义不容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同的追求就造就了不同的生命。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很难有这些伟大人物的深邃思想。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结尾,米勒上尉看到自己的拯救小组组员一个又一个地牺牲,自己也马上就要死了,对瑞恩说“Earn this . Earn it.(不要辜负我们,不要辜负你的生命)”。每个人都是被拯救的,被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被那些默默奉献的陌生人拯救着,我们背负着他们的血汗和希望,所以我们的生命同样不容辜负。
作为一个在城市打拼的农村孩子,家乡已经不想也不会融进去了,而他乡却仍无立足之地。在两头摆动的我,像是被时间追赶的钟摆。钟摆终归会因为势尽而停止摆动,而当我的人生终于归于静止了,我会觉得那是我想停留的地方吗?我的人生是走了亿万步还是在一步之间徘徊?这些都是我要回答的问题。
我也在追逐生命的美好与延续,我并不知道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自己能留下些什么,所以我只希望在生命存在过程中、在我存在的时间里,能带来更多的美好,给身边的人,也给远方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