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薛老师讲了一周关于价格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复盘一下。
1.百年争论
一匹骏马赢了很多比赛,但是它对赛道的设计可能一无所知。很多成功者就是如此。由此薛老师引出了一场百年争论。
争论的观点是“经济是不是可以计划”。正方计划经济的支持者因为受到物理学的成功鼓舞,就如同解释自然规律一样,迟早有一天可以达成。这时反方提出了三个无法逾越的根本障碍。
- 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你喜欢苹果,他喜欢香蕉,遇到需要协调的时候,香蕉重要还是苹果重要?
- 数据不可得。因为人性的复杂数据会有偏向,无法测得真实数据,人们也不愿意给出数据,数据也无法集中。
- 奖惩很难恰如其分。计划经济预测未来,错了,谁负责,怎么惩罚;对了,谁奖励,怎么奖励?
2.价格突破难局
上述的三个问题,哈耶克在他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这篇文章中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解决方案就是价格。
哈耶克说这三个根本障碍其实不是一个边际平衡问题(第30讲.边际革命),是一个变化的问题。平常经济学家使用的都是边际平衡的方法,这时自然就不管用了。当变化发生,只有局部的人感受到变化,关于变化的知识无法集中到一个大脑,也就无法被集中处理。
那如何用价格解决这三个障碍呢?
- 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以比较。通过价格找到共同的尺子。每当出价,人们就知道这个人愿意用什么样的代价获得商品。此时,价格是可观察、可统计、可加总的数据。
- 数据不可得。人们有时会隐藏自己的信息,但是在购买某件产品时,你的行为就把你的信息暴漏了。
- 奖励很难恰如其分。价格帮助做出奖励和惩罚。中彩票的人已经从彩票中得到奖励。成功的商人和失败的商人分别从事业中得到奖励和惩罚。
以上是价格在解决三根障碍时的作用。如果简化一下就是哈耶克说的价格三作用。
- 价格能够非常有效、非常节俭、目标非常明确地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
- 价格能够指导人们进行生产,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
- 价格能够解决奖惩的问题,指导对商品的分配。
3.分配方式决定利益的总量
薛老师说价格的三大作用,一般对于前两个作用人们能够理解,可是对于第三个作用“价格能做出奖惩,能指导人们对商品的分配,有钱的人多拿,没钱的人少拿”。人们会觉得不公平。
先解释了一下什么是价格的本源。
价格只是一个指标,只是一个信使,只是反映事实的一个信号。价格只能在具体的交易中形成。也就是说价格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这时薛老师用了一组反问,解释了为什么富人拥有更多。如果有钱人不比穷人享受任何更多的优先待遇,没有任何特权,他们为什么要折腾变成一个有钱人?他们为什么要去赚钱呢?他们为什么要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呢?如果没有这些,这时整个价格系统就会瘫痪。
解释到这里就能引申出另一个结论,基于价格的第三作用,能者多得,故而整个市场的总体利益才会大幅度提升。
我国30年前的土地改革和美国的《拜杜法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4.趁人之危值得嘉奖?
我们先说说拦路抢劫和趁人之危有什么区别。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困境是强盗制造的,要钱还是要命?后者的困境是自己制造的,别人只是给予了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
从价格的三大作用来分析,出现了稀缺性,才导致趁人之危的出现。或者说趁人之危的行为弥补了稀缺性。
这时我们再来看看发国难财的人是要被嘉奖还是要被惩罚?不阻拦就是最好的嘉奖,发国难财的人一方面缓解灾区状况,一方面从中获取利润。
薛老师举了一个国内的例子。前几年贵州发生旱灾,缺水。有志愿者跑去送水,这样的行为犹如沧海一粟,效果微乎其微。有趣的是灾民把志愿者给的矿泉水高价卖了出去,用低价买来不干净的水用。
薛老师说价格永远起的是调节的作用。
发国难财的人,本身的行为就能增加更多供给,使得商品价格下降,缓解供需矛盾。可以说如果去灾区的不是志愿者,是许许多多想发国难财的人,那么水的价格反而会很平稳,灾民倒卖水的现象也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