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一段时间和前同事聚会,一姑娘和我抱怨,最近都没什么功夫好好休息,每天都太忙,但回过头来想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我问她一天是怎么度过的?于是朋友絮絮叨叨,跟我汇报了自己一天的衣食住行。
早晨醒来,不急着起床,打开微信刷刷朋友圈,再点开公众号消灭红点提醒,用手指刷刷地翻过几篇文章,然后把手机丢下再去洗涮整理。
上班路上在地铁里,完成早晨赖床时未完成的手机工作,打开微博刷一刷,再打开微信刷一刷,如果还有时间,就把各种社交网站都刷一刷。
上班后处理工作,闲暇时间重复刚才的事情,晚上回到家洗澡躺在床上,又是手机看热文,看微博,看节目,非要熬到十二点以后才睡觉。
刷一刷这个词被朋友频繁地提到,我问她:那你不看书吗?正儿八经地阅读。朋友略微思索后说,书倒是一本不少买,可就是没有时间看啊。
我说,你的时间,都在刷一刷里用光了。
朋友说,可我每天读的东西也不少啊,那些微信的热文爆款,我也是一篇不拉地看完,有时还会回复,我觉得自己也算是爱阅读的人啊。
我又问,那你从中记住了什么吗?她又思量了一会儿,摇摇头,很少,几乎记不住什么。
当手机开始越来越攻占自己的生活时,各种社交软件再占据更多时间,当阅读开始呈现碎片化且有增无减时,你的阅读看似便捷,但成本廉价。
每天在微信或者别处看到的文章有很多,定时定点集体轰炸手机,看着手机里的红点一天天增多,就会不由自主地去点开,唰唰唰几下拖到最后,美其名曰,我阅读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变成了碎片化和快速浏览,变得不再郑重其事。
看过就算,读过就忘,不走心的阅读,等于白搭。
2
这种现象不是少数,但问题的始作俑者,也不仅仅是读者的问题。
之前看过一些文章探讨公号文章的意义,我记住了一句话:写作者为的是在茫茫大海里寻找到一颗珍珠,而你却有无数的珍珠可以选择,难免会挑花眼,况且其中还有许多的石头,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微信也好,微博也好,我们看了太多没用的东西,也看了太多重复的文字。
一个热点出来,几乎所有的公号都在追,从各种角度来分析热点,追随热点创作可以增加阅读量的文字,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文章,起初都会觉得新奇,借由先人一步的作者,感觉自己在信息的获取上也先人一步。
可是,当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时,审美疲劳就一定会出现,这时读者就会出现刷一刷,一拉到底,贡献了人家的一个阅读量,连分享和点赞都懒得做了。
重复和没用,或许是现在我们诟病快速写作的两个弊端,当你开始慢慢倾向于将自己的业余时间依赖于此,渐渐就会知道,看得再多,也可能只是大同小异。
于是,当某个作者写出不一样的文字和观点时,就会立马引起热议,哪怕是三观不正,哪怕漏洞百出,只要煽动起情绪,只要获得了阅读量,那么就是好文,就是爆款。
渐渐的,作者想得是我怎么写出爆款,读者想的是怎么打发时间,怎么快速得到阅读快感。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不是写作和阅读的初衷。
3
当信息开始快速轰炸时,及时反应和回馈也成为我们的习惯。
某某八卦赶紧和人分享,谁谁写的文章被人攻击,这个段子搞笑必须转发,那个热点大家都追我不能落后。
当网络上的人开始越来越呈现扎堆和跟风状时,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们读了那么多与自己无关的东西,是否还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曾有人抨击说网民的跟风和盲目是教育体制的错,是曾经学生时代的打压和体制带来的蝴蝶效应,才导致在一遇到热点时,大家出现的一边倒状态。
但这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考量,就是在网络时代中,已经泯灭了作为个体的唯一性,而成为群体的可复制性。当所有人都在对同一件事情进行攻击时,如果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了反对意见,那么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网名的力量有多可怕,想必都是心知肚明。攻击和侮辱也就罢了,更甚者会被人肉,查到电话、姓名、家庭住址等等信息,形成网络暴力。
所以,因为怕被攻击,因为怕不一样,因为不想受到伤害,于是我们开始不由自主地进行站队,选择多数的那一方,要么就闭紧嘴巴,不发表任何意见。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后面就会有许多的跟风者,他们其中甚至不明白事情真相,也没有思考过自己的立场,就盲目站队。
让自己跟风的寥寥数语告诉其他人,看呐,我和你们是一样,我们是一样的人。
当我们作为社会自然人,不再追求唯一性,而开始迫于各种原因,追求同质性时,就会渐渐失去自我的思维,成为无法独立思考的人。
4
我们阅读是为了什么?
细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结起来无非是开拓眼界,丰富自身。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能够获取知识和养分。
小的时候,我们接受的是手把手的灌输式教育,长大后,我们每天看到的是没完没了的轰炸,我们一直体会到的是被动接受,就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产生偏见。
人与人之间是没有本质差别的,最大的不同除了可见的外貌身高等等,其实最大的差距在于思想。
一个人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决定你在生活中占有多大的主导地位。
人的差别源自于认知的差别,有的人在面对意见一边倒时选择站队,有的人则有自己的判断并且敢于反声,有的人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人则一直沉默内心也在犹豫不决。
只有把自我的思维的障碍和边界进行一次次的突破,我们才会成为不一样的人。
敢于独立思考的人,并不是刻意保持特立独行的人,思考能力人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笃定自我的观念。
我们有被关注的需要,有宽容的特质,有喜恶的引导,有直觉的判断,人往往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去做自己的事,但却很少发自本心地问自己。
就好比我们都说要活得顺心,活得像自己,可事实上,又有几个人,能够无忧无虑地仅为自己而活呢?
5
我们无法改变这个时代和网络的游戏规则,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当面对日益增多的信息和碎片阅读时,选择,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更重要的是在选择后,能够对所认知的东西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排除其他因素去独立思考,通过逻辑得到自己的看法。
看法不完整没关系,是错的也没关系,得罪了其他人也没关系,关键问题是,这是不是你完全独立思考后,得到的结论。
一种阅读是每天像填鸭子式的胡吃海塞最后消化不良,不管看到什么都一股脑接受,一种阅读是不在意字数和量的多少,而有选择性地过滤,更在意能够从仅有的阅读里获得什么。
时刻保持清醒,时刻怀有质疑,时刻都要谨慎,时刻都在自省,这才是在阅读时我们真正需要的。
杨绛先生有句名言,你的问题是读得太少,想得太多。
我冒昧揣测,这句话是迷茫期时我们的状态,初出茅庐,见识浅薄,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便要面对复杂的人生,会出于担惊受怕的状态,但又盲目自卑或过于自信,书没有读几本,便着急上路,甚至扮演人生的导师。
于是,先生说,你不要那么急躁,先沉淀自己,好好打磨心性,别迷茫和困惑,多储备自己的能力,做更好的自己。
而现在,如果你已不再是那个社会新人,但依然迷茫,依然困惑,每天接受那么多的信息,读的文字也不少,但却感觉一直原地踏步,甚至更加的浑浑噩噩。
这不是读得太少的缘故,而是读得太片面,读得太业余,读得太慌张。
更重要的,是你读得太多,想得太少,甚至连想都不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