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下来讲究凡事讨个吉利。所以关于天国的话题一般避而不谈。就是哪个老人家感慨自己马上要去那头了,做小辈的也绝对会惶恐不已,忙安慰老人“寿比南山”。无论如何说“人生实苦”,终究还是舍不得离开的吧。所以对那头有一种敬畏之心,不想亦不谈,只是默默等待时间将自己推到那头。
最近心情有些浮躁,说不清道不明,就觉得做什么都沉不下心来。恰到周末,捧着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希望能从睿智的杨先生身上感受到一些洗礼。
书里前部分是杨先生对于人、生、死、灵、道的一些思考,中篇是杨先生一些往事或是一些听闻的片段,最后是文汇报与杨先生笔谈的记录。
文字没有咬文嚼字,如细水涓涓。整本书都像一位睿智的老人与读者的一次对话。用词简单,却饱满。读完之后,不禁引发了一些自己不上道的思考。
1、关于人性本善
我虽没有正儿八经吃斋念佛,但是我骨子里是信佛的。一直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即使那些作恶的人,也是因为环境的因素迫不得已走上了迷途,封闭了与自己本性沟通的通道,使得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2、关于婚姻
我很羡慕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爱情。相濡以沫,互相欣赏,互相扶持。那个时候的女人,可以为了爱情,抛弃家里优越的生活,甘心去扶持丈夫,去学习家务,去忍受贫寒。最难人可贵的是,这样的生活她也能乐在其中,丝毫不觉得辛苦。这种觉得丈夫和家庭比自己重要的心情很让人感动和羡慕。
杨先生说,她觉得婚姻最重要的是感情,要志同道合。双方互相理解,理解深才能相互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两情相悦。我想,就是“我的微笑你都懂,你的手势我全了”的默契吧。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婚姻是应该让彼此都好,都能有进步,并感觉心情愉悦。”我想便是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之间的爱情了吧。艳羡不已。
3、关于那边的世界
忘了是听谁说的:“好好的生是为了安心的死。”听得时候没有感觉很强烈,看完杨绛先生的观点,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杨绛先生说:“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对于说这句话时的杨绛先生,那头确实是她的家。她的女儿、丈夫、父母都在那头,站在那里,微笑的等待她做好准备。
如果做好了准备,可能死也会是生的延续。所以要好好的过好此生,保持平和而积极。我们畏惧死,可能就是因为觉得还没有过够,还没有做好准备吧。那么珍惜每一天生的机会,过好此生,该是多重要的事啊。
4、关于读书
任何人都不否认读书的重要性,然话语,只能被有心的人接收到。只有自己完整读完一本书并从中得到满足才能真正体会读书的乐趣。那种感觉是看100篇微信“快餐文”都无法给与的满足。我自知是个没有耐心的人,很容易虎头蛇尾,所以对于我而言,完整读完一本书需要很大的毅力。然,也恰恰因为如此。当我真的翻到了书的最后一页,甚至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后,满足感充盈内心,无法言喻,就是感觉幸福的不行。久而久之,哪周没读一本书,竟会有空虚之感。有时候挺后悔这么晚才发现读书的乐趣的。如果如杨绛先生那样,从小就翻阅各种书籍,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那该多棒啊。幸而,现在已经认识到问题,已经开始阅读。
5、关于人生的价值
佛教讲究轮回,此生的苦难是为了超度来生的或者为了弥补前世的罪孽。此生灵魂和肉体同在。现在很少人谈幸福的事了。谈的比较多的是成功,财富。我一直在想,苦难的时候人能获得幸福吗?我运气比较好,没有受过苦,所以现在的我很幸福。人生本就变数无常,那面对苦难的时候,我还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吗?我还能从苦中体会乐趣吗?我还回答不了。
但是杨绛先生做到了。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杨绛先生笔下的家是那么温馨,即便是在国家动荡之时,竟都能有平和的清贫之乐。
在我现有的认知里,对于我而言,此生的价值,就是让灵魂感到幸福吧。
谢谢杨绛先生给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思考,我想,这会,杨绛先生应该在和钱钟书先生低低细语,约定着来生还要做夫妻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