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分享《国史十六讲》,本书是293页写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平均每页20多年,其中在书中133-136页介绍了五代十国,这个72年的乱世!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人,来了解这个朝代!
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这首诗,是五代时人冯道的一首七律诗,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的评价,写于后周。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所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帝,三入中枢,在相位长达二十余年,年过七十得以善终,死后追赠为瀛王,谥号文懿,后世称其为冯瀛王。如果加上在辽为官,则是五朝八姓十一帝。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历史上对冯道的评价褒贬不一。欣赏他的人认为冯道生逢乱世,勇于出仕,博学厚才,为人清俭,关心民间疾苦,提携后辈,“循礼而不泥古,居高而不凌下”,在五代十国这个混乱的时代,八面玲珑,遇事依违两可是可以理解的。而贬斥他的人则认为冯道圆滑至极,易面变辞,视君如路人,前后侍奉过十个君王,甚至还做过辽主耶律德光的太傅,毫无忠义可言,为君子所不齿。
如此两极评价,可见冯道立身行事,都很复杂,极富争议。我们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不敢妄加评论!
冯道家本有薄田几十亩,因其父常年经商,留下的家产还比较殷实。冯道在宗族祠堂教导几十个蒙童读书,虽未入仕,但也较关心时局,有时也难免感慨作诗几首。例如在听闻朱温弑唐昭宗以自立,且诛杀昭宗九子,投尸洛阳曲池,遂作诗一首,名为《伤时》。但《伤时》中的第一句“已见神州乱如丝,又传朱逆凶焰炽”将朱温称作“朱逆”,招来杀身之祸,不得已背井离乡,开始了他的入仕之旅。
冯道首先投奔了儿时的同窗燕王刘守光,怎料故人早已在王权的斗争中物是人非,欲望膨胀至极。刘守光意欲称帝,但冯道认为时机不对,是自取灭亡之举,苦劝诫不成,遂离开刘守光投奔了李存勖,也就是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在称帝前,还是能够广纳言路,励精图治的。但是在登了大宝之后,志满意得,骄纵起来,专横武断,诛杀功臣,最后也难逃乱军射死的下场。李存勖死后,李嗣源继承帝位,重用冯道,但李嗣源年事已高,不久便归天了,其子李从厚继位,后又在与其兄弟李从柯的内斗中败亡,皇帝之位传于李存柯,短短半年,宫廷屡遭大变,令人眼花撩乱。
但李从珂也是个短命皇帝,不几年,又被私结契丹的石敬瑭取代,结束了后唐,开创了后晋。石敬瑭依然重用冯道,但无奈命运不济,即位后战乱不断,七年后便也悲凉辞世,其子石重贵即位。可此时的后晋王朝,内有权臣想要取而代之,外有契丹虎视眈眈,晋主石重贵在击退契丹两次后,因骄而逸,渐渐荒唐起来,最后也只能弃城投降,致使契丹耶律德光入主中原,终结了石晋王朝。
耶律德光敬冯道的威望,拜为太傅。外族入侵,各地烽烟再起,耶律德光也终于忍受不住决定北归,与此同时,刘知远自称刘邦后裔,乘中原无主,自立为帝,开启了后汉王朝,尊冯道为相。可是刘知远是个无信无义又残忍的皇帝,即位不到一年就因“心魔”的折磨早早归天了,其子刘承佑即位,拖于冯道辅佐。
但刘承佑好优伶,用佞臣,杀良臣,最终也失去人心,被郭威打败而亡,后汉也终结了。此后,郭威登典大宝,开创后周,仍尊冯道为相,郭威节俭不贪财,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关心百姓,冯道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盼大地回春,万象更新,这位后周开国皇帝也对冯道十分敬重,言听计从,在位三年,政治清明,与民休息,天下归心。冯道期待的太平盛世,总算有些希望了,无限感慨之际,遂有了本文开头的七律诗。郭威死后,冯道在督造其陵寝后不久也无疾而终了,享年72岁。柴荣继承后周帝位,追赠冯道为瀛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冯道去世后五年,担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又用了近二十年时间,终于达到了天下大一统的局面。
在了解了五代十国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就可以理解想要在当时的时局下从一主而终是多么的不易。每一任君主都打着统一天下的旗帜,但时局的复杂,人心的离散,想要一统,开辟太平盛世,谈何容易。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五代十国也一样,要寻一天下明主,还需等待“大时代”的到来。
冯道在这样的乱世下,不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任君王,惊涛骇浪中,八面玲珑,稳坐高官之位,“狼虎丛中也立身”,才有可能在这乱世中有所为,尽其所能,实现其政治抱负。试想皇帝隔三差五换一个,若无一“岿然不动”的首相,其治国政策岂不也变化无常?这也许就是在那个时代下的立身处世之道,至于功过好坏,自有后世去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