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去看《敦刻尔克》,只是因为看了和菜头的一篇公众号文章。在欣赏了他长篇大论的文字后,我的胃口完全被吊了起来。于是周末的这个下午,攥着我弟弟不久前送给我的免费票,找了最近的场次,迫不及待的往影院驶去。
说实话,“敦刻尔克”这个地名, 在看到看到大神的文章之前,从来没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过,读起来也不是那么的顺口。可能是因为我高中学的理科,所以对二战过程中这一小段历史不甚了解。(其实,二战在我脑海里影响最深就是希特勒残害了许多犹太人,其他了解的也不多,表示对自己很无语……)
在写我的观影感受之前,还是先给大家科普下有关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传奇吧。因为我知道,跟我一样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不在少数。(我并不孤独)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1940年5月21日,也即二战初期,德军一路向西,绕过著名的马奇诺防线,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威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然而这时,德军却停止了地面进攻,而改用空袭的方式来消灭处于死亡边缘的英法联军。可惜天公不作美,很不给德军面子,天气状况一直不太好,这就给了英法联军撤退带来非常有利的条件。当然德军的强大,还是给英法联军带来了大量的伤亡,但毕竟比预期有了更多的人得以生还,若是德军坚持原来地面进攻的方案,估计英法联军真的是命悬一线了(德军为何改变战略,众说纷纭)
由于港口船只有限,且德军的空袭频繁,要转移近40万部队简直天方夜谭。结果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 动用各种大小的舰船(其中有许多游艇和救生艇)在七天的时间内,成功撤离了近35万人,这就是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回到电影本身。编剧兼导演的诺兰大神,通过他自己独特的拍摄手法,在空间和时间上,很好的把握了电影的节奏,一气呵成。没有那种恢宏的战争场面,但可以每时每刻都让你感觉到战争的恐惧、死亡和绝望。当最后时刻如蚂蚁般的游艇前来帮忙撤退的时候,那一幕,不禁泪目。既然回家很困难,那就让家来到面前。
当然没看过的小伙伴完全不用紧张,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血腥的镜头,只是会偶尔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吓一跳。其实,诺兰让这部影片每一幅画面都可以直接用作电脑壁纸,视觉享受完美。
影片还有些比较有意思的细节,就是整个撤退过程中,法国人都很被作为盟军的英国人嫌弃。比如撤退初期,由于船只数量极其有限,都是英国人优先登船,法国人是没戏的,完全属于被抛弃的一类人,如果说这次撤退英国人还有一些希望,那么法国人只剩下绝望。
造成这样的局面,全因法国在二战初期对德国的消极抵抗造。另外据说在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期间,沦为傀儡的法国政府为求自保,主动向德国献殷勤,提供境内犹太人的名单,可谓丧尽天良。所以二战时期的法国,臭名昭著。
影片中也有许多对人性的刻画,比如在面临抉择的时刻,英国人和法国人,一个团体的人和另一个团体的人,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现实和无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我想起了红极一时的《釜山行》。
虽然影片讲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但却是被公认为一场伟大的撤退,它不同于一般的逃亡,因为在当时处境中,及时撤退,保存实力是明智之举。如果当时这30多万人没有撤退成功,那么整个二战的结局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模样了。
所以当这30多万人撤退抵达英国本土的时候,非但没受到英国军民的唾骂,反而迎来的是他们的振臂欢呼。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帮人是如何历经磨难、死里逃生回来的,又将会以什么样的姿态重回那炼狱般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