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相似的“收藏家”经历:
- 搜集了几十个G的电子书,买了上百本制纸书和最新款kindle阅读器,但完整的读过的寥寥无几
- 学习编程之前,考察了无数型号的电脑,下载了不计其数的教程,最后学习了几课就仍一边了
- 下载了几个T的高清电影和纪录片,却很少去认真地看完哪怕其中的一部
其实,上面都是我真实的经历,很早就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问题,当时归咎为懒惰。但是现在仔细想想好像不对,翻遍整个互联网去寻找电子书、电影,比较不同编程教程的优劣,这本身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一个懒惰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正好最近看到一篇文章[1],讲的是沉没成本谬误,感觉找到了可以解释上述现象的心理学概念。
沉没成本
英文Sunk Cost,是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2]。举个例子:
一个人买了特价机票,已经付款且不能退票或改签,那么这个人即使不坐飞机票钱也无法退回,机票钱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谬误[3]
也叫损失憎恶,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信息作出决定错误地分配了资源。
沉没成本谬误有时也叫“协和效应”,指英国和法国政府继续为协和式飞机提供基金的事,而当时已经很显然这种飞机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可言。这个项目被英国政府私下叫做“商业灾难”,本就不该开始,当时也就要取消了,但由于一些政治、法律等问题,两国政府最终都没有脱身。
联系
那么“收藏”与沉没成本谬误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
沉没成本谬误促成了“收藏”这个动作
人是厌恶损失的,花时间或金钱搜集到的资料,我们更愿意去学习,至少潜意识里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们耗费大量精力去搜集,都是期望自己能真正的学,但这种学多少有些被动。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用更大的沉没成本(金钱或时间)换来的资料,我们更倾向于去学习;而从网上很容易down下来的资料,基本会丢到一边不再理睬。
“收藏家”们怎么办
- 首先不要让学习变得被动,要着力去解决一件事情,缺什么知识就去搜集,找到之后立马用上,这样就不会出现束之高阁,再无理睬的现象。
- 其次,如果学习真的很被动,那么让沉没成本更高一些,例如只买正版,不用盗版等
[1] http://youarenotsosmart.com/2011/03/25/the-sunk-cost-fallacy/
[2,3]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B2%89%E6%B2%A1%E6%88%90%E6%9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