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仅作为对此次交流的回顾梳理和纪录。
和兜妈,新鲜妈一起闲聊孩子,发现孩子身上有一些我们相对比较在意的变化,而且如此的一致,兜妈的直爽和更强的行动力,促使我们决定一起和赵老师聊聊。我和竹子相对来说都有些顾虑,担心提出这些问题,会让老师有压力,给她们的工作带来扰乱和负担,但是后面想,同时作为妈妈又是园内工作参与者的赵老师,完全有能力在这两者之间去平衡。而面谈很容易感觉太过正式,但相较而言,面谈更方便于讲问题谈的更透彻。
关于孩子的行为,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有四个。
第一,关于规则的问题。孩子很清晰的表现是,在家里和兄弟姐妹之间,或者他们私下在一起玩,面对物品争抢问题时,都会自然的冒出一句“我先拿到的”,而且妈妈们会观察到,有些时时候他拿到之后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占有。
第二,孩子喜欢说“又不是我弄的”、“不是我干的”。在成人没有任何言语的情况下,急于撇清,给人的感觉是急于想推卸责任。类似的还有“自己的其实自己做”,给人的感觉也是,跟我没有关系,我不管。(成人的感觉带有投射,孩子表达的真实内因需要探究,这也是提出这些现象的原因)
第三,想要争第一。这个兜兜和果果比较明显。“我先第一个”,“我先第一名”。出门要第一个出去,穿衣服要第一个穿好。
第四,求评价或者说求夸赞。“妈妈,我弄的好不好呀” “好呀” “有多好?” 会期待你有一个很肯定的评价,而且不可以是简单的,应付性的。
问题一之所以提出,是因为我们发现,有了这句“我先拿到的”,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开始变的不灵活,遇到问题,就简单直接的“我先拿到的”,直接头脑层面借用这句话去处理这件事情,而当下的情景,他们的感受,他们可能会碰撞出的想法和可能通过冲突去学习到的东西,无论是对于彼此需求更加的清晰,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我权利捍卫的学习等等,在这句话说出之后,已经不再可能发生。再一个表现就是,这句话可能会让孩子混淆,误以为“我先拿到的”就是我的。他们一起玩,无论在谁家,也是用这句话在争抢东西,而忽略了最初物权的归属。
二三四问题提出来,我们更多的说想去了解原因,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像行为二,能直接想到的是,孩子担心承担责任所以急于去推卸,是不是成人无意识当中的某些言语让孩子感觉到了被追责?还是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也或者是孩子仅仅是来自于语言的模仿?都有可能。对于争第一和求评价,感觉是孩子的关注力被拉到了外面,开始关注外在的评价机制,之所以关注,也是担心孩子的内驱力发展受到干扰,从来影响他做事的动机。这个行为同样的也是探究原因,仅仅是观察和思考,去了解这个现象的原因,而调整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如果也仅仅是孩子发展的自然现象,那也是对我们了解孩子多了一份信息。
关于家长会,赵老师征集我们的意见,新鲜妈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以后定期带孩子一起去户外玩耍,会是大家在一起的一个很好的沟通机会。第二是,以后大家可以定期就日常养育的问题,提出一点一起谈论学习,就日常问题出发,大家更有话可谈,或经验,或理论,更容易指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