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19周练笔 主题:自由发挥
本周家长聚会,组织者抛给大家的话题是“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your family”。有的桌提到了教育和文化传承,有的桌提到了家族团聚,后者可以说相当“美国”了,非常符合美式基督教文化下广大美国农村地区的价值观,完全可以称之为漂洋过海与中国孝道、宗族观念遥相呼应的传统美德。Gabby大妈描述她每年感恩节和圣诞节如何辛勤劳作熬更守夜为一大家子人制作团圆饭的情景,累并快乐着,看着孙子辈们唱歌跳舞在身边唧唧喳喳乱窜,她感到很幸福,希望能每天这样度过。我特别能理解她的心情,想必万里之外,我的长辈对我也有类似期许。“回归”和“聚首”是人类共同记忆,不论文化如何冲突如何演变,这个DNA目前看来似乎仍旧坚不可摧。
然而我并不能把团聚视作家庭最珍重之事,它固然重要,不过凡事加个“最”来修饰,那就另当别论。首先得说,这个话题真大,就像Sarah说的“very broad”,你可以从各方面各层次来回应,或抽象或具体,或回忆或展望,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又总体绕不出亲情范围内的伦理道德规范。你说“食物”最重要,“尊老爱幼”最重要,“家族传统”最重要,这些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然而,当文化本身经历剧变的时候,什么更重要呢?在我看来恐怕是“立”,有破必有立才行呀。我的回答是,我并不十分确定,也未曾细想过这个问题,我只知道过去那一套家庭信仰在分崩离析,这跟中国社会急速发展休戚相关。在场的美国人一脸懵,他们显然对中国缺乏了解——会场门外的墙上贴着一副亚洲地图,下面列出了各个亚洲国家的国旗,美国人把台湾和中国并列出来(符合政治大纲),却又张冠李戴两方的旗帜。我指出这个毛病,负责人惊讶又惭愧地表示立即责成处理,this is a serious mistake。是吗?还好吧,按我受的教育,你这是不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一面旗帜,改或不改,对事情的本质并没什么影响。
不知道怎么能更好地让美国人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剧变,我抛砖引玉先讲了自身的例子。我说我们一家人以后都会回中国的,因为我跟丈夫两人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one-child policy你们听过吧?点头的,倒抽一口气的,瞪眼张嘴的,什么反应都有。既然这样,为什么当初要离开?为什么现在又要回去?他们很好奇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因为读书、工作,背井离乡的人不在少数,因为各种原因回不去的比例也很高。总的来说,家乡变了,我们自身变化更大。你们美国高度发达,早已实现城市化,区域经济文化有差异,但总体保持很高水平,你们去哪儿都差不到哪儿去,你们愿意回归甚至压根儿就不曾离去。中国人不同,一百多年前,我们下南洋经商,到美国修路,我们自己的国家积贫积弱,我们向外开拓。现在,中国也发展起来,不过比较像当年美国开发大西部,有梦想的有野心的有能力的人们纷纷去德州加州挖矿淘金,那些人因此致富,实现他们的美国梦。在中国,具备这样素质的人们涌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几个超级大城市垄断了这个国家最优质最稀奇的资源,人们只能逐利而趋。留下?那是你没本事离开;回去?估计你没办法留下。这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观点。我们当年离开是为了看世界,现在回去是为了顾老人。现场有人说 ,oh, I can't blame you for this。
这么说起来,我们把family bond看得尤其重?也不是,没法给自己戴这顶高帽子。我们只是一小撮“怎么样都行”的人,本质上有点虚无主义,同时又愿意尝试兼顾各方利益,哪怕为此牺牲个人利益。实际上,与很多人的看法相悖,我们不认为离开美国算什么牺牲。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这里,我们都不是利益既得者,没有任何可以一锤定音让你无法舍弃的东西,因此来去便也容易很多。回到中国,生活肯定调档至“hard”模式,那就接受挑战呗。至少相对于日渐老去、思维僵化、知识落后的父母,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还能拼搏一番,他们处于实际上和心理上弱势,于是天平自然倾向他们一方。我认为这个选择是出于更宽广的“慈悲心”的,而不仅仅是囿于“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伦理,毕竟我这一代人少有信仰这些的了,我们下一代想必更是如此。
可以说我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家族团聚的必要性,我不会灌输这种伦理给属于未来的孩子。我希望看到的是他对他的人生有全然的把握,不受到来自家庭的情感绑架。孩子是风筝:如果他要高飞,我们便是大风,托起他扶摇直上;如果他想归来,我们便是鱼线,引导他家的方向。我们的作用非常有限,离开我们,在更远的天空,风可能狂暴,他会遭到打击,线也许吹断,他会迷失方向。我们一定很担心,而内心深处又有一根定海神针稳稳伫立,告诉我们相信孩子的选择,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价值。那根定海神针便是我们和孩子彼此信任,彼此赋能,我们过去对他的教育给他的精神财富足以辅他度过难关,而他对我们的尊敬和喜爱使他内心自然充盈对家的眷念,让他偶尔想起父母想要回家。
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不被观念和教化左右;一切又都不会自然发生,如果父母在与孩子点滴相处的几千个日夜里始终无法参透“爱与自由”的精髓。除了可能存在的极端例子,通常情况下,我不认为会有天然的不孝子。所谓“父慈子孝”,若子不孝,那可以反推出父不慈;若子不孝,多半亦是父之过。这里的“慈”的内涵外延都有扩大,就按“教育”和“人格魅力”来理解吧。我们为人父母,应该在使自己成为一个简单来说“被人喜欢”的人的方向上努力奋斗。这种发光的像磁石一样有吸引力的让人想要靠近多多接触的“人格魅力”委实难得,极大可能终其一生我们也无法修成正果。这很正常,请不要放弃努力。
随和(不计较)、独立(不随波逐流)、智慧(非“聪明”)、慈悲(有大爱),这是我比较看重的人性闪光点,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在成年以前,孩子们最常接触的无非是家人、老师和同学,而受影响最深的能向他们学习最多的就是家人和老师。我非常幸运曾遇到几位熠熠生辉的铭记一生的长辈,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受到崇高的美的善的启发,他们的人格魅力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假如孩子对父母能心怀这样强烈的喜爱崇敬之感,你还担心他不孝顺吗?你是孩子源源不绝的动力的泉眼,你还担心他口渴了不回头寻你吗?
现在,我大概能回答“什么对我的家庭最重要”。我不一定能百分百做到,但首先我意识到了,其次我会持续深耕,那便是——营造尊重、宽容的氛围,使每一个家庭成员由其意志、随其秉赋自由发展,彼此理解互相帮助,尽最大努力让各自发光,为对方添彩。这是个颇为意识流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判断,这个战略规划对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的人来说犹如顶梁之柱,重中之重。毕竟我不关心琐事,我不在乎辛苦张罗一桌子饭,没人爱吃甚至没人回来吃。我的逻辑是:我也得吃,我为我自己做顺便给大家伙做。你们吃了几十年我的手艺,妈妈的味道差不到哪去。你们要在外面吃,相信也有美酒佳肴,更不缺亲朋好友。无形的爱和凝聚力会引导每个家庭成员遥相呼应,共襄盛举,这才是我真正在意的家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