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聊着聊着,话题变成了哄娃生活。
朋友的孩子,将近三岁,外向活泼好动,出门和小朋友玩耍总爱打人。朋友每次出门前,都会千叮咛万嘱咐,让娃出去时候不要打人。每每出门,照旧打人,根本不由你!
小朋友爱打人的问题,以前聊天时候也说过,没人提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今天再次聊到,她说每次出门都会说“出门不要打小朋友”这样的话,仔细想想,类似的话,我们都说过,是否管用呢?
根本没用!
既然没用,我们就应该换一句话,该说什么呢?这句话没用的原因,我认为是它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负强化。孩子每次出门玩,可能根本没有想过打人这个事,我们这么一说,反倒提醒了他。人都是天然有逆反心理,越不让你做什么,你偏偏想要做。
希腊罗马神话里关于潘多拉的盒子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基于人类的这一点,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千万不能和孩子提“打人”,对他要说“出门要好好和小朋友玩,多抱抱小朋友,握握手好朋友”这样正能量的话传递给他,教给他如何正确的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我想,孩子出门打人的行为,或许最开始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玩耍,而作出的无意识行为,他并不知道打人不对。所以,我们也不要刻意强调,淡化打人意识,从引导他和小朋友玩耍入手,慢慢来!
这件小事上,我再次意识到一个问题。育儿,不是说看过多少育儿书籍,通过多少育儿课,你就成为了合格的妈妈。育儿理论,必须和实际联系起来,用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像今天这样的类似情况,不就是大家总是说到的正面管教吗?
道理很多人都懂,为什么不会用呢?
我想是因为你没有深入的思考过,努力的践行过。养的是孩子,实际是在考验父母。关键是父母是否有耐心,是否对平时和孩子相处的点滴生活进行过深入思考。只有学习,没有结合思考,那么育儿只能是纸上谈兵!
同时,不结合具体情况,盲目听从所谓专家的意见,或者亲朋好友的建议,我认为也不妥。
孩子是自己的,我们需要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够共享孩子的世界,愿意倾听他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孩子的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