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女性存钱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半夜总想吃点儿什么小组”……这些古怪的名字像是一个暗语一样流传在“组内人”之间,但一不小心就会火出圈,很多人因此感到一个小小的冲击:原来还有这么一群人?
豆瓣小组一直被视为网络中的特殊空间——在这里,小组和小组之间可能有巨大的壁垒,但也让种种属性截然不同的人共同聚集于此。
无论是多么古怪的爱好、习惯甚至怪癖,在这里,都会找到一群人聚集。有些小组的存在本身就在告诉你,世界真大,总能找到同类。
消波块,没有海边生活经验的人,很可能毫无概念的三个字。
其实它是放在海岸或河堤的大型水泥块,用来吸收水流拍打带来的冲击从而保护堤岸。就是这样:
要是天气好,在海风海景的共同作用下,神秘冷感的建筑材料消波块也能显得更浪漫一点。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个沉默物件,拥有上千拥趸。
6973位网友聚集在豆瓣网的“消波块同好会”小组,发布关于消波块的信息,打卡能探寻到的所有消波块踪迹,包括动画里的和游戏里的。
“消波块同好会”小组的宗旨展示在首页,作为组员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
1.日常感慨消波块真可爱。
2.分享交流不同形状和地点的消波块照片。
3.分享交流关于消波块的冷知识。
4.云吸消波块。
这里的消波块,是自然而然被喜爱着的信仰一样的存在。
组员们真情实感地喜欢着消波块,除了打卡各地的消波块,豆友们严肃认真地探讨消波块的制作工艺、物理原理,以及将消波块据为己有的方式。
豆友“游荡在蓝天边”致力于做消波块周边投递员,不断分享她新斩获的冲浪收获:
一名名叫“消波块儿”的豆友另辟蹊径择选择了自制:
对消波块着迷的原因,组员说法不一。
组长贫血玛丽说:
豆友“北山饭馆”说:
海边可以回血回蓝坐一天都不腻,就是单纯喜欢坐着,消波块是人造的,和我一样不是海边的土著,但可以一直坐在海边看海,所以我喜欢它。
科班学子“关陽”的想法:
竟然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小组,不知道这里多少人和我一样是海岸工程方面的,看到这么多人喜欢我专业所学东西有种很奇怪的温暖的感觉。
我的:
因为在山城长大,亲近海的机会并不多。在组里看帖子,就像亲身抵达海边吹海风了,是日常生活里的refresh键。
就在北京最近的abc艺术书展上,我在多个布展摊位前流连,直到发现了一个粘土制的消波块钥匙扣。我试探地问,其实心中已经有很几成把握,“你也是消波块同好会吗?”
摊主眼睛亮了一下,大声说:“对啊!”
这可能就是趣缘社区的迷人之处,纯粹通过兴趣构建起来,与微信等强关系社交平台相比,小组中的用户之间并不认识,完全是因为某个共同的兴趣或关注点聚在一起,他们的真实身份也许天差地别,但一个小小的共同点,足以构成细小却坚韧的连接。
消波块同好会的友情小组“BDO迷恋患者症候群”,那是另一枚时间黑洞。
如果说消波块同好会是一部泛着清新海风气味的动漫电影,那么BDO组俨然拥有一个宇宙。
BDO组自成一派的名词解释:
比起组员捕捉到的永恒瞬间,更让我着迷的是他们创造出的这套“文化体系”。
6万多名“夸克”在此聚集。
夸克,是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组员的自称。用来形容面对巨物时“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心理,太精准了吧。
BDO,big dumb object的简称,巨大沉默物体,对此,小组对此有严格的定义:巨大的、神秘的、拥有不可思议力量的物体。
什么是BDO?我给举个例子,电影《太空漫游2001》中,史前时代广袤无际的非洲沙漠中,一群人猿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一块1:4:9的巨大黑色石碑平地而起,这块黑石就是标准的BDO,巨大的沉默物体。
判断一样事物是否为BDO最重要的标准是它是否能带给人“奇迹感”和“敬畏感”,所以一般的建筑或桥梁并不能算BDO,除非是注入意识形态的巨形建筑,比如巴黎乌托邦建筑,或是香港九龙城寨。
“一块特立独行的年糕崽”这么形容打开又关闭BDO小组时的内心活动:“我感到自己就像圣人马肯得亚,在毗湿奴睡着的时候从他嘴里掉了出来,于是看见了整个宇宙,所有的一切。就在他快被吓死的时候,毗湿奴醒了,把他放回了嘴里。”
自称夸克的BDOer并不满足于记录奇诡天象或巨型建筑,他们的视线还漫溯到神话传说、史前超文明、地外文明等等,所以他们关注龙的现状研究,也追踪“麦田怪圈”,他们其中有记梦者,坚持用文字或画面记录每个瑰丽的梦境:
梦见自己在家门口的野地里从下午玩耍到傍晚,当时目之所及不会有超过3层楼的建筑物,傍晚升起了一个超级超级大的满月能有个几公里直径吧,就拖了张席子躺在地里看月亮,月亮上阴影看着像一只麋鹿。以后再看见庞大而萧条的建筑就内心宁静而澎湃。直到遇见这个小组,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这么个情结。
——BDOer一颗晚星
或是亲身经历的难以被解释的事件:
今年五月,他们的电影剧组来到宁夏银川取景,去往石嘴山市的路途中,在郊区经过遍布了几百座孤坟的坟山,他驻足颤栗,仰望许久。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后,他们临时决定在此取景,刚好有场戏是角色去祭奠自己的家属赵某。没想到演员就位后背着身子久久不能回神,导演还夸他今天演技超神,拍完这一镜头后他才用颤抖的声音说,墓碑上的名字正是戏里的赵某,一字不差……
——BDOer乌陵
BDOer大概率也是废墟探索者,另一个神奇的豆瓣小组,“佛跳墙废墟探索”有太多重合的汇集,比如两组的创始人乌陵与蒋不,都是彼此小组的资深用户。
佛跳墙的小组简介就为好奇的来访者树立了一道门槛:
加入小组务必阅读简介,并手抄“共识一”拍照发至广播,申请时请注明已手抄。
所谓共识一,内容是:不公开废墟的具体位置,不带走废墟的任何物品,不破坏废墟的原有样貌,不遗留无法降解的垃圾。
创始人蒋不解释:虽然有些麻烦,但不会比成为潜行者进入一座废墟更难。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今天的废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人的手下留情,作为后来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持废墟的原貌。
有朋友问他,为什么要在没有规则的地方树立规则,蒋不说正是因为身处人际罕至的荒原,城市的探索者们才更要高扬起猎猎大旗。
蒋不既有强烈的使命感,又有很大的野心——他想做一个全国独一份的废墟辞典。
所以他制定了一个评级标准:(也过分热爱制定或执行标准了吧,是不是摩羯座?)
难度评级——1高难度翻墙记2分,低难度翻墙记1分,无需翻墙0分
废墟评级——A级:强烈推荐。B级:推荐;C级,路过不妨一看;D级,他们存在的意义也许是为了衬托其它废墟。
这组标题的神秘代号有解了
佛跳墙的拥趸甚多,或许不是由于猎奇,而是因为提供了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思考。
厂房骨架就是一排巨龙的牙齿。文明的创建者,种下了巨龙的牙齿,从这一片怪兽的气息所焦炙过的土地上面,人类消失了,万物在窜长出来。
像在上个世纪下半叶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里。绿墙裙,蓝墙裙,过眼衰荣电与风。
废弃工厂常被视作城市肌体的伤疤,青山秀水的斑秃,丰沛大地的病肢,它们是我们文明里的B面,和大多数人熟知和喜爱的另一面同样真实,同样无法否认。
如果说如何建造就是如何解体,那么哪一种才算是这片土地的黄金时代?——潜行者咬秋
不知道以城市规划设计为职的人,都是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废墟。
不提一些瞬间的摧毁和新生,那是土地把人抛弃,汲汲奔赴它下一个黄金时代。是说在无关了归人的渡口和公寓,不再生产的厂房和医院,时间只有寄生于苔草和铁锈,单凭时间瓦解时间。——潜行者厉厉
“废墟像突然失去动力的机械怪兽,被定格、被禁锢在荒原上。” 它意味着危险,灰尘、塌陷、野狗和蛇鼠,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障碍。
有时甚至会遇到让人后怕的情况,一次他们去到一废弃宾馆,被一位大爷拦住询问情况。
一个月后当地派出所在附近的村中发现一具无名男尸,街头告示中张贴的死者照片,正是那位他们曾经见过的大爷。
“但人类对废墟的向往仿佛与生俱来,带着对未知和自由的好奇心,我们从小就知道往大人监管以外的地方去”。蒋不说,“教学楼顶层的钟楼、正在扩建中的体育馆工地、游乐设施停业的公园,我一辈子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没有比这个让我更感兴趣的。”
在潜行者眼中,废墟是一颗珍贵的“时间胶囊”,浓缩着人类生存的痕迹。“我像是位莽撞的未来闯入者,不小心窥见了历史长卷中的某一页。站在时光的节点上,眼见的都是真实,触碰到的却全是虚无。”乌陵在豆瓣广播中说。
她珍惜与废墟共处的时刻:“坐在干涸河床上看废弃摩天轮下的月亮;和老剧场里的小蝙蝠、水洼中的迷你青蛙们说说话;发呆一整天只为盯着床垫上的苔藓,看它是如何生出野草和蘑菇的。”
废墟是社会代谢后的残肢,它存在于荒野上,和闯入者们对话,潜行者乌陵在豆瓣日记中记录:
建筑几乎只剩下骨架,血肉都被挖走了。大概是由于丧失了痛感,我们踩在其身上的脚步几乎发不出声音。那一道道缺失了门的门框就像被拔掉牙齿的牙洞,张着它的大嘴说“进来吧!进来吧!”盛情难却,我们便钻入其间,并挨个穿梭于千疮百孔的“牙洞”之中。
有一回在废墟中,墙外车水马龙,我突然有那么一刻觉得,这里太静了……当空气中充斥的霉味分子进入我的鼻腔后,我突然明白废墟带给我的更多的其实是让我珍惜废墟以外的生活。就好像,它是活的,像一个人,它突然出现,帮助我一些事,然后告诉我它该走了。
作 者 | 煎 包
编 辑 | 麻 薯
设计、排版 | 译 尹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Epoch意为“新时代、新纪元”,也有“历史或生命中的一段时刻”的意思。不论这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这都是一个有故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