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 《牡丹亭》
阅读一本书,就是一趟心灵之旅。读不同的书,领略不同的风景,感知不一样的世界。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我的身体持续在路上,只是灵魂,停留在了八年前,再无长进。
去年听了一段时间的读书,感觉挺好,但是别人说别人的书,进步有限。总觉得该有点突破,但始终没有拿起书本的勇气。直到四周前的周五加入了读书营,三周前的周一正式开始了正式的阅读之旅,说是正式,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需要付费读书;二是读书的方式不同(输入和输出相结合);三是每日有作业。
今天21天的读书营结束,回想这些天,总觉得复盘了才是一期的结束,也才能更好的开展新的开始。
21天里完成《要事第一》、《OKR工作法》、《坚毅》的3本书的全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前三部分(主题阅读篇章未完成)和《活好2》一半的阅读,输出读书笔记22篇。
开启一段新的阅读之旅让我有颇丰的收获。
首先,改变了我的读书方式。
输入和输出相结合,阅读和读书笔记同步进行。
之前看书常是躺床上,翻了两页也不知道谁看了谁,然后和书相拥而眠。现在因为每日要写读书笔记,都会坐在桌前椅上阅读或写作。
输出倒逼思考,更能掌握和记住知识点。
其次,内心更平和、充实和有力量。
专心阅读可以除去让心灵杂尘,让内心变得平和起来。
每天有个小目标,刻意练习,每天阅读有新收获,会觉得充实。知识储备逐日积累,让人觉得更有力量。
第三,书中知识点结合实际,应用到生活中。
之前读书别说应用,过目就忘,现在因为输出记住一些知识点,书中的知识点慢慢能串起来,读完《要事第一》后,看《OKR工作法》、《坚毅》都能看出要事第一的影子,比如《OKR工作法》提到的目标需要和团队成员沟通并设置优先级与《要事第一》里在共同依赖的现实关系下共同做到要事第一就基本一致。而在《坚毅》中提到的使命感召唤与前两本提到的使命感也是共通的。
让每本读过的书都为我所用。
知识点掌握后能联系并应用生活中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在学习《要事第一》中,感触最深的是“放弃不必要的内疚感”,这让我在育儿过程中更加轻畅自如,利用OKR工作法我制定了自己的阅读OKR,《坚毅》学习之后,我知道平衡快乐教育和刻意练习之间的联系,并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先生进行很好的沟通。对孩子和先生付出努力刻意练习之后的成效也进行了即时的正面反馈。
第四,影响到周围的人。
之前会买些书来在先生面前翻一翻,然后逼他看,每次无疾而终,并坦诚相待“我就是看不下去书”。其实我何尝不是,很多买来的书最终殊途同归的被束之高阁。
加入读书营后,针对性买了一些书,每日孜孜不倦阅读笔记,并将书中的一些观点与家人分享。神奇的事情无意间发生了,先生拿起了书翻了两下,姑姑开始看了起来,孩子们会经常来和我一起探讨他们似懂非懂的书中人和事儿。
读书总是好的,这一直是我们的观点。但在这满载而归一期的读书营背后,仍然有很多地方可以让我在下一阶段中优化。
首先,积累优先,不要太注重数字化的东西。
这点应用了要事第一的原则。目前只是我开启阅读之旅的第21天,读完的书籍才只有3本,起步还达不到的量,不能太急于求成。现在公开写作了总是很在意各种展现量、阅读量、点赞量和评论量。带有杂质的阅读在积累阶段万万不可,关注点太多,就会难以专注。
其次,合理安排时间。
现在因为需要上班、带孩子、锻炼和一些家事,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往往被安排到很晚,基本都是凌晨十二点半之后。接下来尽量把之间提前,做到早睡早起,可以利用早起和碎片化来开展阅读写作。
身体是革命的第一本钱,才发现阅读的美妙,可不能因为吃不消而放弃了,那太得不偿失了。
定时有目标写作,不可漫无目的想哪写哪(记录可以随时随地,写作不可以),也不能漫无时间的写作,否则时间一撒开就收不住,效率就会很低。
第三点,向榜样学习,多反思。
社群里有老师,有很棒的小伙伴,每周可以花些时间来学习老师和优秀伙伴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多反思,每周复盘,书面的最好,不行脑海里也一定要进行。
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能为忙而忙,为写作而写作。砍好柴,磨好刀很有必要。
成长是每个想遇到更好自己的人的必经之路,而阅读是成长最好的方式。
从正式翻开第一本书开始,我发现原来阅读可以如此美妙。虽然会有因为写不出读书笔记而焦躁,读书笔记质量差强人意而沮丧,但是,就如《坚毅》里所说的,过程虽然艰苦,但结果并不艰涩。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滋养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