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层减负的持续推进,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原来繁多且无意义的会议有所减少。不过在少数工作领域,一些新增工作内容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苗头,挫伤了基层工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
下载APP、转发朋友圈,每天登录答题刷积分;拍照成为“第一要务”,照片甚至有规格和数量的要求;手机里和工作相关的微信群有几十个,每天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应对;推广特定公众号,截图发到工作群……这些形式主义的表现,光罗列出来就费一番功夫。如果时间被它们占据,基层工作人员还怎么有充足的精力完成本职工作?
措施和工具本无对错,善用才是根本。政务新媒体利用得当可以发挥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创新社会治理等作用,为居民群众提供便利服务。但如果“一单位一程序”导致各类APP过多过杂,又或存在过度留痕、强制打卡、以APP推广安装数量为考核基准等问题,政务新媒体就会变成滋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新土壤。
当前,借助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平台等变异滋生的形式主义,尤须引起重视、露头就打。
反对形式主义,既要彻底清除旧的形式主义,也要坚决防止新的形式主义。在某些地方,一些“创新举措”因为脱离实际而受到诟病,有人便搬出“工作创新”的说辞作为解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举措自然会得到群众和基层的欢迎,但如果只是停留在总结汇报上“创新”,只会导致新的形式主义。不解决实际问题、光围着形式转圈,工作方式不论新旧,从结果来看都是脱离实际、远离实践。能否解决具体问题,能否给居民带来切实利益,防止基层创新变味成为新的形式主义,必须把握好这两条标准。
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弊,从根本上为基层减负也非一日之功。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屡禁不止、屡治不息,根源是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如果衡量干部工作能力不看完成本职工作的质量而看留存照片的数量、转发朋友圈的数量,不看老百姓的口碑打分而看APP的答题积分,必然影响基层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着眼实处、考量实绩,才能根除形式主义的根基,才能让形式主义问题得到及时整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及时纠正基层出现的种种形式主义苗头也需常抓不懈。特别是对基层工作人员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要坚持换位思考,多体谅基层的难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既从言语上多理解体谅,工作中多帮助支持,又将党关心干部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就会使基层干部辛苦不觉苦、身累心不累,自觉激发活力、增强动力、提升能力,更好地履职尽责。同时,发扬斗争精神,拿出“拔钉子”的韧劲,紧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就能形成加强作风建设、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