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日本很有名的企业家,他的成功学既通俗易懂,但又简单到让人望而却步。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稻盛和夫在工作实际中利用该乘积公式作为考察提拔干部和选聘员工的标尺。
“思维方式”则指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
“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时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因素;
“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
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员工的工作观,而工作观会直接影响你完成工作的态度和方式
思维方式,直接体现了对该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有人内驱力要求自己工作上尽善尽美,也有人工作只是交差,至于完成程度和效果如何,无所谓。
刚毕业的时候,负责和公司20多个大区的工程经理频繁联系,无论是公司随机性的文档填写及反馈,还是每周收集统计的工作周报,或是每月一次的述职汇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体现出来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大不相同。
记得山东大区的杨同事,每次报告提交时间一般保持第二第三,但是报告质量是所有人里面最高的,甚至在原有模板上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或主动增加一些汇报内容,提醒领导关注,比如经常能获得有价值的友商产品信息及商业动态,完全一线信息,后来公司的客户后评估内容里就增加了这一调查项。
另外一个同事,称呼他李同事,每次汇报的时候PPT干净得像模板,每月内容基本一致,什么广西因为地域原因,没什么产品维护量,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行为暂时放一边,工作量比较少,那也可以多增加客户拜访,或者客户巡检,提升满意度,进而协助本地市场人员提高市场份额。可是,直到我换部门时,无论是他的汇报PPT还是填写文档,几乎可以忽略,提交也就是凑数。
杨同事因为公司大BOSS每年一次的大客户拜访到山东,负责引导大BOSS拜访客户及区域工程人员培训及工作内容汇报,无论是客户拜访时呈现的良好客户关系,给工程人员培训时娴熟的业务能力,还是工作汇报时体现出来的管理深度和思考能力,领导看在眼里,没几月,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升职,BOSS直接挖他到手下了。
李同事在公司并组时,因为管理能力一般、长时间无设备开通和维护业务能力欠缺、工作能力也平平,就安插了到了比较偏远的地区。
公司领导很喜欢讲,提升员工主观能动性,自发的积极思考,思考现有的工作方式,哪怕再普通的岗位也能干出花来。
日本机场的清洁大妈前一阵火遍朋友圈,扫地拖地这么简单的事都能干出差别,那么我们日常的工作,真正用心积极去思考了,量变引起质变,伯乐迟早会出现的。
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但良性变化的前提是你愿意改善
很多人认为,能力与智商和学历有关,其实不然。
稻盛和夫不属于聪明人,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
工作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
管理能力可以通过阅读学习、观察领导行事方式、以及工作中自我管理实践提升;
沟通能力、演讲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不断提升;
思考能力,也是在工作中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刺激思考,不断深入;
大脑需要刺激,思维才会被激活,而能力圈就是大脑经由外部刺激不断扩大。
走出舒适圈,不断给自己设障,突破现阶段的能力阈值,从而不断扩大能力圈,提升各方面能力。
人才观,似乎从表面看哪些头脑灵活,懂得投机取巧的员工更吸引领导注意,实际上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保持工作热情的人才是真正的潜力股
常有同事议论说,哪哪个同事和领导关系很近,你看又升职了。
在工作中很多人的认知误区是,哪些和领导走得近的,头脑灵活、善于阿谀奉承的同事更容易获得职位晋升。其实不然,透过现象看本质。
和领导联系频繁,或许是工作中发现问题、不断反馈及寻求解决方式,又或是领导委派的工作能保质保量完成。
真正的人才,面对任何工作都有一颗踏实上进的心,工作做到细致,保持工作的热情,不断思考和深挖,坚持3天不难,坚持3个月、1年甚至更久,不易。
真正被领导和企业赏识的员工或管理者,是对工作持续的热爱和深挖下去的坚持。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牢记3个方面,持续保持个人竞争力,工作升职和涨薪感觉分分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