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诗人,文人墨客,依据所处时代,面向不同人物事件,源于生活处境,用丰沛、美妙、诙谐、精练的汉语,书写了无数的歌赋诗词,凝结出我们伟大祖国汉族文化的累累硕果。但像唐代诗人李白那样,除写汉文诗作,还会翻译外文——“蕃书”的诗人,实属罕见。在《唐史演义》、《随唐演义》、《金史》“本纪第一”等史书中,都有李白翻译蕃书的精彩记载。
李白翻译的蕃书,有称“和蕃书”,也称“答蕃书”。所谓蕃书,即为答复外族(汉族之外)由使者带来的替郡王交往的正式文件。李白替唐玄宗李隆基翻译的蕃书,即翻译唐朝附属的渤海国郡王大祚荣的国书(蕃译汉),以及翻译唐玄宗答复大祚荣的国书(汉译蕃)。
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有一天,渤海国遗使送来一封国书,欲入朝呈进,唐朝按照惯例,先将使者安排入住馆驿。玄宗命少监贺知章前往问其来意。通事蕃官(使者)答道,国王致书臣不得而知,候天子启书观看便知分晓。到了天子上朝,贺知章引蕃使入朝面圣,呈上国书一封,玄宗一面命蕃使暂回馆驿候旨,一面命当日宣奏官侍郎萧灵,拆开蕃书宣奏,萧灵一看,大吃一惊,那番书上的字“非草非隶非篆,迹异形奇体变”。这样的怪字,即使教子云(西汉文学家,语言学家)也难以识别,除非苍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依型造字的圣人)能辩。萧灵看了数次,一字不识,只得叩头告诉皇上:蕃书上的字迹,都像蝌蚪形状,臣不能辨识,伏候圣裁。玄宗笑着说:“我听到过你曾将‘伏腊’误读为‘伏猎’,为同僚所笑话。你连汉字有好多不识,何况蕃字呢?于是就叫中书令李林甫、右相杨国忠来看,但二人有目如盲,一个字也认不出来。玄宗再命专门掌管翻译外族文字的官来看,又传示满朝文武官僚来看,还是没有一人能识辨。玄宗怒道:“堂堂天朝,济济多官,如何一纸番书,竟无人识其一字!不知书中是何言语,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耻笑耶!限三日内若无回奏,在朝官员,无论大小,一概罢职。”由于一时无人翻译番书,贺知章前往馆驿,在使者面前并不提起番书之事。晚上他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被正在贺家寓居的李白见着,当即问其缘故,知章把无人识番书之事讲了一遍,说道:“如今钦限(皇帝限三日内)严迫,急切得很,怎么回奏皇上?若有能识此字者,不管何等人,举荐上去,便可消除上怒”。李白笑道:“番字亦何难识?可惜我不是朝臣,不能亲自一见此书”。知章惊喜道:“太白(李白)果能识辨番书,我当急告知皇上”。太白胸有成竹,心中窃喜,笑而不答。
次日早朝,贺知章出班启奏皇上,臣有一布衣之交,西蜀人士,姓李名白,博学多才,能辩识番书,乞陛下召来,以书示之。玄宗准奏,命内侍到贺家,立召李白见驾。李白并未马上答应,而是买起乖子,对内侍拜辞道:“臣乃远方戝士(随父隐寓巴蜀),学识浅陋,所以文字且不足以入朝贵之目,何能仰对天子?谬蒙宠命,不敢奉诏”。内侍只得以此言回奏玄宗。知章又启奏道:此人文章盖世,学问惊人,诸子百家,无书不览。只因去年入试,被外场官抹落卷子,不与录送,故未得第,今以布衣入朝,心殊惭愧,所以不即应召。乞陛下特恩,赐以冠带(封爵官职),命一朝臣往宣,乃见圣主求贤下士至意”。杨国忠、高力士听了,力欲进谵阻挠,只见众臣同声启奏,乞陛下速召勿疑,二人也就作罢”。
玄宗见众口交荐李白,便传旨,赐李白以五品冠带朝见,翕命贺知章回家宣李白上来。杨国忠、高力士不敢开口,知章宣谕李白,且备述玄宗倦倦之意(非常迫切需要)。李白不敢再次推辞,即穿了御赐的冠带,与知章乘马同入朝中,三呼朝拜。玄宗抚慰道:“卿高才不第,诚为怜惜。然朕知卿不至终屈(不会一直委曲下去)。今者番国遗使臣上书,其字迹怪异,无人能识,知卿多闻广识,必能为朕辨之。”说着,就命侍臣将番书交给李白观看。
李白接过番书,看了一遍,表中内容一目了然,心里非常明白,说道:“蕃字各不相同,此正是渤海国之字也,但过去番书上表,都遵依中国字体(汉字),别以副函(另附说明之类),写本国之字,送中书(古代文官名)存照(存档)。今渤海国不具表文(用中文写的奏章),竟以国书(外族文字的蕃书)上呈御览,已届非(无礼)之极,况且书中的语言悖慢(违逆不敬,背理傲慢),殊为可笑。”,玄宗急问:“他书中所求何事,所说何言?李白闻命,当即手持番书,立于帝前,将中国唐音(汉字)一一译出,高声朗之。番书云:渤海国大可毒(国君称呼)书达唐朝官家(指皇上),自你占了高丽,与我国逼近,边兵屡次侵犯吾界,想必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忍耐,差官来讲和,可将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我国。我有好物相送: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棚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豖,率宾之马,沃野之绵,丸都之李,乐游之梨,你官家都有分,一年一进贡,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那家胜败?
李白看着番书,宣诵如流,众文武官员,无不惊异。
唐玄宗听了书中之言,尤其听到渤海国大可毒想夺占唐属高丽,龙颜大怒,想听诸臣意见,如何应对?李甫林主张不战,固守而拒之,杨国忠主张放弃极边诸城给渤海国,诸臣议论不一,而李白认为,此国书之意不过是试探天朝之动静罢了。请陛下命臣(我)也用彼国(渤海国)之字,向来使面草答诏示之。诏语恩威并著,慑伏其心,务使可毒拱手降顺。玄宗见他应对无穷,十分欢喜,即擢为翰林学士,又赐宴,又命寝宿殿侧,倍受隆恩,百官叹羡,杨国忠、高力士心下不乐,无可奈何。
次日,玄宗上朝,命贺知章引番使入朝侯旨。李白对番使道:皇上有诏批答,汝宜静侯恭听。李白见杨、高二人在旁,心有不悦,就进言皇上:“臣前应试,横遭右丞相杨国忠、太尉高力士斥逐(抹卷不录第),今二人在旁,臣气不旺,况臣今奉命草诏,手代天言,宣谕国外,事非他比,伏求圣旨着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以示宠异,庶使远人不敢轻视诏书,自然诚心归附。”正急需用人的玄宗满口答应,当即准奏。杨、高二人虽知试场轻薄本白而其乘机报复,况且只有他一人识番字,也只得相立侍侯,一个给他脱靴,一个给他磨墨,任由李白高傲呈能。
须臾间,草成诏书一封,并附上副封(附件),呈于龙案之上,玄宗览毕,见诏书字迹与使者带来的番书一模一样,咄咄称奇,又传于众官看了,大家无不骇然。李白叫来使听诏(答番书)。他先用唐音(汉语)后用番语(渤海国语)高声宣读诏书,番使听后奉诏退朝。
答番书宣扬了大唐国威,斥责了渤海国无端挑衅,义正辞严,句句在理,字字千钧。诏书还就彼此往来国书的文字问题作了强调。提到:“尔所上书(番书)不遵天朝(唐朝)书法,盖因尔帮所居之地,未睹中华文字,故朕兹签答尔诏言,另赐副本,即用尔国字体,想宜知悉,敬读不怠”。就是说,你渤海国是大唐附属国,本应遵行当朝书法,使用汉文,但你们却用了番文,这大概是因为你们地处偏僻,没见过汉字的缘故吧。所以,本诏书及副本,朕也用了你们的番文字体,想必你们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渤海国可毒大诈荣看了诏书及副封字体,大惊,忙与本国诸臣商议道:“天朝有神仙帮助,如何敌得过”?遂写了降表,遣使官入朝谢罪,情愿按期朝贡,不再萌生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