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说》周敦颐(宋)
之前,通过《识仁篇》和《定性书》的学习,对于儒家之仁有了更深的理解。
虽然宋明理学以二程为代表,至朱子而大成,但理学之发源,则在《太极图说》之作者周敦颐,而《太极图说》和另一部《通书》共同构成了宋明理学之基础,因此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宋明理学,对于《太极图说》和《通书》的学习就显得非常必要。先从《太极图说》开始。
要彻底明白《太极图说》之思想以及其内蕴的智慧,实在非笔者能力所及。可以说,《太极图说》代表了儒家的哲学观和世界观,而对于《太极图说》的诠释,从宋代以来众说纷纭,各有其理。笔者仅就自己浅薄的认识分享一点个人体会,供朋友们参考。
自孔子提出仁以来,儒家之仁的本体性特征就从未改变过,不管后续发展出了什么样的学说,其核心皆不离于仁,否则便不可称之为儒家学说。这是儒家与其他学说最大的不同之处。
《太极图说》虽然试图从【客观哲学】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但其思想最终落实于人类生命,则仍然聚焦于仁。所以《太极图说》毋宁说是以“仁”为核心而将仁之思想推演至天地宇宙,而非在仁之外,别有一与仁之本体性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天地宇宙也。深入地领悟这一点,是解开《太极图说》密码的核心关键。因此,接下来,即以此视角来解析此文,看看这样的解析有什么样的不同。
无极而太极。
无极,尚无极性显现时的状态。这也是所有一切天地万物以及所有生命包括人类,尚未有任何“性”之显现的状态。物性尚未显现,精神性也尚未显现。阳性未显现,阴性也未显现。注意,这即是【仁】之无极状态!不仅无极,而且无名!这是否意味着【仁】的本体性,此时就不存在呢?否也!仁,作为本体性是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增无减的!但【仁】的显化状态却有诸多不同。无极,正是【仁】的完全潜隐态!此时的仁,即是无极之仁,无名之仁,先天之仁,形而上之仁!既如是,又何以强名曰仁呢?以其潜隐而未显发的【仁之性】并未丧失,而正待显发也!【仁之性】含摄万法,首先即含摄【生化】之法。仁者,即生生化育之性德也。以其生化之性具足而曰仁,以其生化之妙用无穷而曰德。此性潜隐,此德未显,名曰无极。不可因仁之性德潜隐未显而否认无极中仁之本体性。
太极,无极之中,仁之性德由潜隐而显发,将动未动之际,既不同于未动,亦不同于已动,此极为微妙之态,名曰太极。无极之仁,仁性尚完全潜隐,虽具有无限可能性,但尚无萌发之机。太极,仁性亦属潜隐,而已生萌发之机!无限可能性即将显发为现实性!无极而太极,仁性之德即将彰显矣!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太极已动,生生不息之动能已显,即名曰为阳。此阳性动能衰减之际,即为静生,静而收敛之力,即名为阴。收敛到一定程度,生发的力量再次萌动,即阳性复萌。阴阳之性虽有不同,而其本体,皆仁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即是发明阴阳之仁德,为人所效法也。阴阳,仁之大用也!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是仁之用,静亦是仁之用,互为其根,正是仁之本体性的共同体现。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静阳动,皆仁之妙用也。所有看似矛盾的阴阳两面,皆可在仁之本体性上找到其内在的统一性。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阴阳之中再分阴阳,遂有五气之变化,曰金木水火土,四时之轮转,曰春夏与秋冬。然不管其显现如何变化,皆本于仁之性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从阴阳所生,阴阳从太极所生,太极从无极所生。而主宰这一切生生不息之变化者,皆仁之性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五行之性,后天之性也。仁之本性,先天之性也。后天源自先天,为先天之用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无极之真,仁也,为性,为神。二五之精,行也,为用,为形。妙合而凝,形神一体,圆融无分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偏于阳性,为男,为雄,偏于阴性,为女,为雌。两性交感,和气遂生,此气内蕴太极之机,生生不息,化育万物。万物秉此阴阳和气而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也。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有人最为灵秀,何以如此呢?因为人得到的仁之性德最为中正而饱满!所以人出生之后,精神最为智慧。但又因为人有身体,所以必有形之制约,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各有其所偏。若不能安守仁之本性,而为五行偏性所主宰,则善恶之行,遂有诸多不同显现也。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因此圣人——明白且合于仁德大道之人,遂以中正无偏之仁义而为教化,主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恢复仁之圆满性德,此为人之至高无上的道德追求也。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所以圣人在在处处,时时刻刻,无不安守于仁之本性,依仁之本性而显发其仁德之用,所以圣人之行,与天地大道泯然相合,天地显其无私之德,日月显其正大之明,四时显其张弛之法度,鬼神显其警策之妙用。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君子闻道而修之,即可复归于仁,仁,则与一切无违,遂吉祥安泰;小人闻道而生疑,狐疑不信,遂悖道而行,一切言行皆与仁之本性相违,与仁之本性相违者,与天地万物相违,相违则必受其伤,故凶险不安,多灾多殃。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所以圣人们说,天地有大道,无人可违,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有阴阳,地有柔刚,皆合于仁之大道之德也。人亦不能外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者,自心之本性也,义者,依仁之本性而行也。人能安于仁,行于义,即与大道相合,吉祥无咎也。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圣人还开示说,探究事物发展的始末,即可以明白生死存亡之道,从而趋吉避凶,而得颐养天年。这其中的阴阳变化之机,吉凶转化之道,至简至易,不在其他,唯在守仁行义也!易者,转变也。能在一念之间,为善去恶,去私为公,去利为义,弃暗投明,则转凶为吉、转死为生,易如反掌矣。
太极者,仁性也,仁德也,仁心也。《太极图说》,揭仁之秘也!
礼敬儒家历代圣贤!
愿仁之性德圆满于所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