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用责任来代替爱,爱一个人,我们会说负责到底,就像恋人,父母,孩子,都是我们认为必须负责到底的人,那负责应该怎么理解,是负责到成年,还是到一辈子呢?
我们从出生到长大成年,都是你父母在照顾你,作为父母,总是对孩子有操不完的心,即使我们已经成年,他们也背负了我们的命运。父母总是牺牲自己的时间,照顾家人,帮你带孩子,帮你沟通,处理人情世故……作为一种爱的回馈,我们仿佛也应该去背负他们的命运,去牺牲,去受苦,这样才是平衡吗?
按心理学人本主义观念,人其实是可以自己圆满的。如果你总觉得孩子不行,那孩子就真的不行,你就真的不能放手。但是放手的前提是,父母应该尽自己努力,做好家长的角色,却并不是包办所有,而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此外,你也无法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包括必要的一些挫折甚至受苦。
虽然在我们看来,父母没必要牺牲自己,但如果他们坚持认为牺牲就是一种责任,做自己是自私,是不对,那我们也尊重他们这样想,感恩他们这样做,也不妨碍我们会陪伴他们。父母需要什么,我们有就一定给,但是给的前提是你要有。假如父母病了,你也病了,你给不了,自然不会给。你要有爱,有关怀,而这些关怀和爱,也正是你成长道路上,很多人给予你的爱和关怀,所以你才给的出来。可是如果你没有爱的能力,要你给出爱,岂不是成为一种责任的负累,一边给又一边抱怨?
因此,在你还没有办法兼济天下的时候,人首先都是独善其身,为自己负责。在前进的路上,如果你轻装上阵,只背负自己命运,不管别人过得如何,按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理念,是会有罪恶感产生的。如果你要背负他人的命运而前进,那你心里才会充满责任感和清白感,可是被拖累的你,真的有能力这样做吗?真正的乐意这样做吗?
很多人在亲人离世后,都会有负罪感,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自以为无所不能,只是你自恋的想法。他们有这样的命运,也是他们自己冥冥之中的选择。你认为对他们好,对他们负责,也是从你角度出发,并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比如久病床前的父母,我们会觉得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去挽救,但是当一个人饱受病痛折磨了很久却毫无起色,也许他更想解脱。你全力的挽救,是出于清白感,还是出于爱?
你并没有强大到可以改变身边人的命运,真正的爱也并不是按我们的想象去爱。当你尊重父母的意愿,成全他们的命运,做到有界限地去爱父母,你也才有资格恳求父母尊重你的想法,成就你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我们是凭着规则和大脑去爱,而不是凭着感觉和心去爱。良性循环的爱,是一种关系的互动,是充满感恩的回流,而不是出于一种责任,不得不这样做。
真正开心地做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是要背负着负罪感前行的。但负罪感不是冷漠,反而是一种温柔,一切如是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和对他人命运的尊重与臣服。责任只是你头脑里认为的应有之义,爱却是你心里流淌的似水柔情。如果说爱是水,责任是船,没有爱,只有责任,就像干涸的河水,爱无法流动,又如何承载着责任前行?
如果你爱我,请不要说责任,你的爱就是天然的责任。
不爱的时候,更不要说责任,没有爱不妨彼此的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