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琛,是位于德国荷兰比利时三国边境的德国著名城市。那里有著名的亚琛理工大学,不过,今天我们想说的,是亚琛和现代媒体人的关系。
细心而爱读报纸看新闻的读者,有时候会很奇怪,怎么有时候,一些重要的新闻在好多种报纸/网络上都是一字不差的原样照抄?甚至标题出了错,也照抄不误?这些记者也太懒惰了吧!殊不知,他们用的这稿子叫“某某通讯社通稿”。由于这些通讯社的权威性,以及他们与媒体之间的约定,对于通讯社的“通稿”,选用稿件的媒体是不能做修改的。
而这些通讯社,就是向其他新闻媒体等机构提供各种新闻的服务机构。用现在时髦的词,就叫“内容提供商”。
今天,在全世界,有为数众多的通讯社向各种新闻媒体、政治部门、经济组织等需要新闻的机构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新闻资源。我们每天也都可以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中获得一些来自世界各通讯社的消息。其中常听见的通讯社有:中国的新华社、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法新社、俄罗斯的塔斯社(俄通社)和美国的美联社和合众社。那么,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谁吗?
世界上最早的通信社是创立在巴黎的哈瓦斯新闻社(Agence Havas)。哈瓦斯成立于1835年,那时候,它只是一个小小的代理商,主要做广告代理和翻译业务,到1848年的时候,也只有老板哈瓦斯以及两个员工——两个来自德国的逃亡者,路透和沃尔夫。
在19世纪中叶,通信工具和技术还都十分落后。如果你能抢先一步得到最新的新闻资讯并卖给报纸,当然也会赚得多一些。但那时候的消息传递主要靠驿站和马。哈瓦斯注意到,拿破仑去世的消息是两个月后才从流放地传回巴黎。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聪明的哈瓦斯想到了飞鸽传书,这一发明为哈瓦斯的新闻社大大提高了竞争力。1850年,路透在亚琛创办信鸽邮局,采用飞鸽传信,主要传递的是德国和巴黎之间股市的资讯和商业信息。不久,由于电报线路的完善,电报取代了信鸽。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1851年,35岁的路透另起炉灶,在伦敦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通过电报发送新闻与股市行情的机构,使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巴黎和伦敦证交所的股市信息。这就是路透社的早期雏形。路透于1857年加入英国籍。1871年英国女王授予路透贵族称号。1865年,路透社扩充为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路透社电报公司,从此开始了快速发展。
而哈瓦斯新闻社的另外一个员工沃尔夫,更是早在1849年就离开哈瓦斯,回到了柏林,并成立了沃尔夫新闻社。1938年,沃尔夫新闻社更名为德国新闻社,也就是德国赫赫有名“德新社”。
虽然哈瓦斯新闻社的两个员工都炒了老板的鱿鱼,另起炉灶创立了后来在全球赫赫有名的通讯社。但师徒的情分并没有淡忘。1852年,在老哈瓦斯的儿子的主持下,法新社与路透社和沃尔夫新闻社签订了协议,通过互换新闻等手段增加合作减少同业恶性竞争。后来,哈瓦斯新闻社、路透社和德新社等三家新闻社都受到各自国家政府的支持,成为了国际通讯社,为了确认既成的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 1870年1月17日,哈瓦斯和路透、沃尔夫三家通讯社在巴黎举行签署了分割世界新闻市场的垄断性协定——“联环同盟”(Ring Combination)协议。
1875年,路透社又代表哈瓦斯和沃尔夫社同美国的“港口新闻联合社”(美联社的前身)。签定了互换新闻的协定,据此协定,一个四家通讯社对世界新闻市场的瓜分垄断体系最终确立。
“联环同盟”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在二战期间,巴黎沦陷,但哈瓦斯社并未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后,哈瓦斯社与在抵抗运动中成立的几个通讯社合并,并在哈瓦斯社原址上成立了法新社。同年9月,法新社被以法令的形式获得临时公共机构地位。法新社成立后得到了法国政府的资金支持,逐渐变成一家国有企业,直到1957年之后,才通过法律重新确认了法新社的独立性。
巴黎的哈瓦斯可谓是全球通讯社的鼻祖。所以,后来的通讯社一般都叫Agency或Agence,(例如新华通讯社(XINHUA NEWS AGENCY)),如果你不知道这段历史,你就无法理解,全世界的通讯社,居然叫“代理人”。这就是他们在向他们的行业鼻祖哈瓦斯致敬呢。
十九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三家通讯社的创始人,更是都出自这个哈瓦斯通讯社!学习、创业、竞争、合作——在全世界轮番上演的经典商战故事,早在全球新闻传媒业发展之初的1850年代就已经被演绎得如此精彩。
(亚琛大教堂前的广场)
坐在教堂广场前的咖啡馆喝一杯之后,走到广场对面的胡同里,你还能发现一幢不起眼的老楼,那是著名的亚琛报纸博物馆。好吧, 作为一个媒体人,你当然应该进去看看。听说,博物馆收藏的报纸约16万份,其中有一半都是1900年以前的珍贵报纸。也许,报纸博物馆设在亚琛,就是给世界通讯社的创始人们致敬吧!
(艺游味境-书香云舍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