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本质无形,包容万物,这个化学分子式H2O的物质却能尽显世间百态。常温下,为液态;零度及以下为固态;100℃及以上为气态。装在游泳池里呈现方体,装在玻璃杯中呈现圆柱体,在海面任风吹打表现出不规则体等等。它有孔就入,一股天生就要奔波和闯荡的劲儿藏在身体里,宣言好像就是“静时则静,动则非凡”。
水,在古代被世人崇敬,敬畏。古人取水,主要来源于江河、深井、山泉。他们敬河神、井底龙王、山神等,在特殊的日子里祭祀他们,以求每年供水充足、生活幸福美好。
说到挖井取水,这里就得谈到一个传说里古人的故事:
传说,黄帝定居陕北黄土高原后, 连年丰收,吃水用水却成了首要大事,百姓开始都用雨水,遇到天旱,因吃不到水,只好又迁回离河水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长时间,定居在黄土高原的群民几乎纷纷离开,各奔东西。黄帝为吃水问题,常常发愁,有一天,他找来懂地质的伯益,询问如何解决高原吃水用水问题。伯益说:“ 过去咱们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树林,如今定居在黄土高原什么都好,就是难寻水源。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来供群民用水”。黄帝沉思了半天,说:“这倒是个办法,不妨先试一试。”伯益动员凡五户人家挖一个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于不懂如何处理水窖内渗水技术,每盛满窖水,很快就全渗完了。等到人们用水时,个个成了干窖。 所以,打成的水窖等于无用。
有一天,伯益一个人去深沟底担水,看见绿汪汪的泉水,独自蹲在泉水旁边上下观察。他想,如果从高原上挖一个深洞,一直挖到沟底,通到有水的地方,那么人们用水时,就用绳子往上吊,按需吊取,不再愁。经过众人努力,一口扭扭曲曲的井倒是挖成了,可取水上来成了问题,众人心生抱怨。有一天,黄帝突然召集全体群民,开“庆功大会”,表彰伯益的贡献,说道“井身不正,不是问题所在,懂得道理,咱们挖出十口八口的端正的井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黄帝讲完,亲手给伯益颁奖。
从这以后,挖井陆续进行下去。由于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训,第二口、第三口井相继挖成功了。很顺利地把水吊上来。往后,为了便于管理,黄帝命伯益、常先、大鸿等大臣以井划分区域,因而就出现了:“八家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饮。存亡更守,井为一邻,邻为三朋,朋三为里。里为五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井井有序。”黄帝政治经济从此走向正规轨道。
首先,古人的智慧如水般在探索中激发
古人对水,如山川河流抱有敬畏之情,本身一定程度来源于水的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从高山一泻千里化为瀑布,势能穿石,入长江黄河,平心流淌,也许不止九十九道弯,流淌的过程中难免遇到阻碍,而水选择了谦让和绕道而行,遇阻即分散,绕道立汇合,探索直前的闯劲阻挡不了水的前行。
古人以水来形容君子之间的真正交情,正有《庄子·山木》中的名句“君子之交淡若水”,意为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长久而亲切。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水。后人解析,常用山川、河流、深井加以诠释,冥冥之中一份惊喜,人性且厚道。“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水如山中清泉,自然纯净,有山之灵气;那水如涓涓细流,清澈透明,有溪之绵长;那水如井中佳品,甘甜醇爽,有井之魂灵。
其次,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学习水的上善
水要参与一切生命的新陈代谢,提供环境基础和介质。
它的包容心很强,不与对手争高下,不与险阻拼顽固。滴水穿石,那是它自身势能向动能转化,直前无阻的形体转化聚集。自身被撞得粉身碎骨,分散后在人间蒸发,成为水蒸气后,与雨云汇集,逢冷气流便化作雨降到世间,做生命的使命循环。
古人到后世之所以崇敬水,因为不光学习水的精神品质,还有自然万物都有其运作的规律,若是对自然心生抵触与对抗,就会得到惩罚的下场,而水或许就是上苍派来的惩罚者与执行者。他们开凿山体和陆地,如果肆无忌惮,破坏自然原有的承受力,一场大暴雨突袭,后果将会是严重的,山体滑坡,河流猛涨导致的洪水席卷村庄,一切都会冲进洪水中,带来的或许是生死离别,悲剧一场。水,带来了一场灾难,力量无穷,力拔山河气盖世,没人能阻挡它的突袭。
因此,古人每逢特殊的日子,都会祭祀神灵,祈求年岁平安,生活幸福美好。取之不竭,用之感恩,同时编撰传记,告诫后人要合理利用资源,对自然有敬畏和感恩之情。
最后,与世无争,做更好的自己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自岳飞《满江红》,成为后世传颂的佳句、名句。
人身在世,逃脱不了名利牵涉,但抉择权在自己手中,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是自己造就的,如果能放下争执的牵绊,就能看到身轻和谐的爽朗。
当名利显得或被看得不是那么重要时,你也许真地释然放下了,更好的自己不就在眼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