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宋词》,18万字,读来毫不疲累枯燥,且时有火花闪耀,刹那领悟:是啊,是啊,真是这样。
文化学者蒋勋没有停留在宋词本身说宋词,而是延展开去谈到宋代的精神气质与生活美学。“积弱不振”曾是我们对于宋朝的习惯印象,而宋朝所创造的商业繁荣与文化巅峰,险险被我们漠视疏离。
不止如此,蒋勋更提供一个新的宋词视角,放下所谓正统,试着平衡观照。确乎如此——有浅吟低唱,有大江东去,有柔肠粉泪,有家国愁思。美,有不同的面孔,未必要分出高下。
精读《蒋勋说宋词》,有突破固有思维的欣喜,也有放宽视野胸怀的开阔。热爱宋词,但不拘泥于宋词,或可体味到更精致幽微乃至苍茫高远的美丽。
集纳精髓,是为笔记。
第一,宋代文人的从容
宋朝有所谓“太祖誓碑”,继位的皇帝必须遵守,其中有一点就是“不杀士大夫”,这是宋朝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皇帝再怎么生气,可以把大臣降职、流放,但不能杀。宋朝是所有朝代中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强调文人政治,也因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比如欧阳修,比如王安石,比如苏轼,比如辛弃疾。
宋朝文人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拥有很大的自信和安全感。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常常处于战战兢兢的状况,要么卑微,要么悲壮,能够有宋朝知识分子那么坦荡情怀的,是少数。北宋的知识分子最像人,在文化上产生了“平淡天真”,不做作,不刻意,率性为之。譬如柳永,写词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仁宗皇帝知道了,不怎么高兴。柳永再次参加科举并考取,但他把柳永的名字涂掉了,并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即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这是宋朝的自由。像柳永这样的人,生活在明清之后,恐怕活不下去。但在宋,皇帝再讨厌也不能杀他,他则有从民间学习不同经验的机会。
第二,宋代优雅文化的发达
宋代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一个特别具有美学品质的朝代,世界文化史的研究也对宋代深感兴趣。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是人类历史当中比较少有的一个朝代,不那么强调战争和武力,而是积极地去建立文化。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它是“积弱不振”,但其实是一个伟大的文明。
宋代是优雅的,帝王也在追求文人的优雅与素朴,并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幅《听琴图》,描画宋徽宗松下弹琴,让人完全不觉得他是一个皇帝,他自己好像也以做文人而不是皇帝为荣,常常去展现自己的文化部分,比如书法、绘画、弹琴。帝王以弹琴、写词为功课,宋代好几个皇帝都写一手好字,作一手好诗,画一手好画,由此也带动了满朝大臣。
宋词里有一种很奇特的对于生活的享受或是欣赏的品味,优雅,安静,细腻,幽微,不可复制。
第三,宋代词人的非职业化
宋代最好的词,几乎都不是出自专业词人之手。非职业化为宋词带来了丰厚饱满的精神格局与情感体验。
欧阳修不是,晏殊不是,范仲淹不是,苏轼不是,正因为不是专业词人,所以他们的词作恰恰更加饱满。平素在朝为官,当他们从政治上、社会上退回到自我的世界里,完成对于自我的寻找,往往会非常感人。他们多数是官居高位的政治人物,有的是宰相,有的是边防司令,有的是省长,没有人刻意为了文学而文学,但是当他们转身下朝的时候,当他们碰到人生中的事件的时候,可以自然而然写出最打动人心的词句。
第四,宋词里懒懒的情绪
唐朝诗人的身体是坐在马上跑的,北宋跑了一段时间,慢慢地,身体懒下来,去追求静,然后转为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越来越有点儿生病或身体没有力气的感觉。从范仲淹时代辽阔苍茫的边关,躲进“炉香静逐游丝转”的书房,甚至干脆躺下来写诗填词了,“宅”的意味非常浓厚。柳永的“强乐还无味”,是心境上的慵懒。秦观的《浣溪沙》,从“上小楼”写到床边“画屏幽”,最后停驻在挂宝帘的“小银钩”。李清照里的慵、懒、倦,都是一种懒洋洋、提不起来精神的感受。“日日花前常病酒”,成为一种精神常态,一种慵懒的生活美学。
第五:宋词的口语化
口语、白话,在宋词里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变迁。
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完全是白话,唐诗里绝对没有这种句子。甚至直至今天,“剪不断,理还乱”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表达。宋词敢于用俚语入歌,慢慢变成古典。晏几道的“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把歌妓“小蘋”的名字直接写进词里,是更深的口语化和生活化。苏轼的“人生如梦”、“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豪迈的口语。李清照的“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是一种民间小市民性的口语。及至辛弃疾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越到晚年,白话运用越多。根本无需注解,自会千古流传。
第六:人不只是为战争活着的
多数人觉得,南宋时期抗金的文学才是正统,岳飞的《满江红》这类作品才应该受到尊重和提倡。但是,像姜夔这类文学家,在音乐创造上为宋词提供了新的视野,在作品中也表现出战争以外新的内容,毕竟人不是只为战争活着的。姜夔终生没有做官,是个民间的文人,更多关注的是普通人怎么过日子——种种荷花、养养鸡、养养鱼,他看到的是在改朝换代之外,人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辛弃疾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姜夔写“波心荡,冷月无声”,不同的情境,各有各的精彩。换个角度,不再拘泥于所谓的“正统”,这才是真实的、完整的宋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