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中国诗词大会》的热议,朋友圈里晒娃背诗之风愈演愈烈,俨然又成了一股育儿新风尚。我也经常给儿子读诗,只是并不在意他会背多少首诗,那么在意的是什么呢?是通过诗词向孩子传达人生的智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去年盛夏的时候,带着儿子在园区玩儿,曾遇到突袭的大雨。我边喊着“快跑”,边拉着儿子奔向最近的楼里避雨。那时的儿子只有两岁半,跟着我跑着,忍不住咯咯地笑。躲进楼里后,儿子还是笑个不停。儿子大概觉得又经历了件好玩儿的事情,在夏天被雨淋着,凉凉的。
雨下得很急,地面上升起朦胧的水雾,耳边响着儿子欢快的声音,苏轼的《定风波》浮现在脑海。我朗声给儿子背出来,儿子懵懂地听着,这是我和儿子念诗词的常态,彼此已然习惯。儿子听完,学着我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接着给儿子讲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故事,儿子这个年龄大约理解不了吧,这不重要,有印象就好。苏轼的这首《定风波》,文字里透着不惧风雨的豪气,我常常背给儿子听。
手里拿着绘本《不畏风雨》,跟儿子一起回忆去年初读《定风波》的情景。如今再讲“风雨”,可以对着画讲了。《不畏风雨》是日本诗人宫泽贤治的作品,在日本广为流传,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将诗做成绘本,对于我这样喜欢给孩子读诗、不愿拘泥于背诵、希望把诗词背后更深层的意义传递给孩子的家长来说,是满心欢喜的。
不畏雨,不畏风
刮风下雨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经历“风雨”也是人生的常态。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顺遂、无风无雨,但也知道,这只是奢望。我选择让儿子“正视风雨”:看画面里的蜻蜓和蝗虫,当狂风暴雨来袭时稳住自己;蝗虫紧紧抓住稻穗,在风雨中随之飘摇;蜻蜓攀住稻叶躲雨,尽管身体仍不可逃避的被淋湿,砸向头颅的雨点被挡住也是好的。应对风雨,才能更好的生存下来,世间生灵在践行中都明白这样的道理。让孩子经历风雨,在风雨中成长,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干旱时流下眼泪,冷夏时坐立不安
《不畏风雨》写于日本农村困苦时期,作者体察农民们的疾苦,写下励志之作。“干旱时流下眼泪,冷夏时坐立不安”,这是农民的无奈和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我们每一个人在世间生活,都有各自的无奈,因为许多事情不能仅凭自己左右,甚至与自己是否努力无关。对孩子也是一样的,譬如儿子就曾经失望地说:“爷爷不喜欢我。”我告诉儿子:“爷爷喜欢活泼好动的男孩子,而你呢,比较安静。但是,还有很多人喜欢这样的你啊,比如:爸爸、妈妈、奶奶……”让孩子接受生活的无奈,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强求、不纠结、不做无谓的对抗,也是一种智慧。
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赞美,也不受苦
看着画面里挥舞着锄头拓荒的农民,我顺便给儿子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3岁的儿子问我:“妈妈,什么是傻?”“傻指的是不聪明。”我用儿子能理解的词给他解释。“但是,无论聪明还是傻,都是别人的评价。心里有自己想坚持的,即使别人说你傻,不被称赞,也值得做下去。这样,你不会因为自己的放弃而后悔。很多时候,坚持下去最终就取得了胜利。”我喋喋不休给儿子解释,儿子看上去似懂非懂。看来,我得找件有难度的事情让儿子学会坚持,我心里暗暗想。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让孩子学会坚持,甚至“犯傻”,是值得家长思考的问题。
我从未苛求儿子背诗,却仍喜欢给儿子讲诗词。只是觉得诗里字字凝炼,句句珠玑,更像一颗智慧的种子。我把这种子早早种在儿子心里,愿它伴儿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