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生活,大提琴师开始了新的工作……
毫无疑问,就电影本身而言,它是一部带有浓重抒情色彩的叙事性作品,讲述大提琴师大悟失业回家做一个入殓师的故事,书法人文关怀这一主题。
(一)关于电影的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和内容的深层结构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中提到作品的写作风格受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制约。而叙事内容中关于作品的深层结构,则涉及到了叙述话语同整个文化背后之间的关系、作品潜含的文化意义和根植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的问题。
我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将两者放到一起来思考。
无论作品使用何种叙述语言,它的写作风格如何,都必定深受叙述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当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形成的叙事性作品深深浅浅多多少少都会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并且是对某种甚至是某些浅层或深层的社会心理的反映。
回归电影,我认为,可以思考电影的文化背景和它所要反映的主题问题。
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入殓师”这一职业了解甚少。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中国,似乎很忌讳谈论生死,那么我也很顺从的不去做过多的了解,只是依稀知道人死之后,得经过化妆那么一道工序,也是很简单的,并不像现在女子出门前的化妆,隆重、细致、耗时长久。日本真的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国度。也许是由于独特的岛国文化,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就向深处发展,不能广而博,就做到深而精!所以茶道、剑道、、花道甚至是入殓,都无一不透入着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品质。电影对入殓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刻画,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细腻的让人有些感动,不禁会对生命和死亡产生一种敬畏,更对入殓师肃然起敬,他们变可怖的死亡为一种甚至比生更优雅的超脱。
另一当面,电影的主题是有关生和死这一终极关怀的。相比欧美奇幻大片幻想未来,东方的影片似乎更乐于探索生与死爱与恨这些永恒的命题。“终极关怀”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字眼,因为感觉很温暖。而电影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虽然已冷色调为主,却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令人生畏。影片的叙述风格沉静平和、干净清丽,也符合东方人平和的性情,不似欧美那般尖锐犀利、咄咄逼人。这好像也是日本影片的一贯风格,看《情书》,看《东京爱情故事》,甚至是多年前高仓健的《追捕》,无一不是这样,从容唯美,让人心中温情感动。谁说日本人只会一味地做死硬的讲座和报告?
(二)关于电影中的事件、情节和人物
叙述内容中的事件,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能够帮助塑造形象,二者相辅相成。而按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被命名为故事情节的事件,在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不断形成矛盾冲突,也帮助塑造了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外,在这当中,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行动元还是角色本身,无论他们的行动是合情合理的还是富有戏剧性,无论他们代表的是自身特例还是具有社会共性,他们都必然存在于事件和情节之中,加深矛盾冲突,在帮助塑造其他形象的同时也间接地被事件和其他所塑造着,一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此,我着重对人物进行了思考。
老实说,我并不十分看好男主角的表演,倒不是他的演技不够精湛,反而是他身上那种太过优雅的气质让我觉得于影片不太协调。特别是他驾车到田野看天鹅,趴在桥上看鱼的镜头,真是太优雅,太煽情了!倒不像是一个失去工作受生活所迫和对生死充满毛对理解的失意男人,反而有点像公司老总驾车去乡村度假。谁知道呢?也许这是一个作为大提琴师的独特气质,是我不懂得欣赏艺术家的美吧?
不过,我倒是很喜欢男主角那种很细致的表演和专注的神情,到后来,仿佛将入殓看作一场表演,每一个动作都发挥得完美到极致,连他自己也说“做得忘我了”,这不仅是对死者一种无上的尊重,更让我们对生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同时,男主人公的人生价值仿佛在那一刻重新得到实现,他不仅在为生者制造美,更是在为死者制造美!
其实令我比较惊异的是广末凉子的表演。起先也是并不看好,想着这样一个娇俏甜美的女孩子,怕是不能和丈夫患难与共吧?他应该是坐在写字楼里,吹着暖气,等待着丈夫拿大把的钱给她上美容院、逛商场、买奢侈品的女孩子。所以他不理解大悟的工作,当她知道丈夫是“入殓师”时,她简直觉得羞耻!丢下一句“肮脏!”就跑回娘家去。影片到这里,矛盾好像被空前激化。大悟该怎么做?放弃工作?还是放弃妻子?甚至是还未出世的孩子?大悟决定继续工作,故事仍在继续。而这时,一个忠于生命虔诚的入殓师的形象已经略微饱满了。最后,妻子因怀孕而回到丈夫身边,到澡堂阿婆的去世,亲眼目睹丈夫的工作,再到为丈夫的父亲入殓时毫不犹豫地向搬运工解释丈夫的职业。我们看到妻子再一步一步地转变,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从排斥到接受再到崇敬!而这当中,广末凉子的表演非常到位,她身上有一种纯粹温婉的,具有典型东方女性气质的美,温婉,不张扬。特别是她的笑,在大悟为父亲入殓时,她站在一边,不说一句话,只是微笑地静静的看着,那笑容包含了对丈夫的理解和珍惜,非常温情,非常动人,让人觉得生命是美好的。
另外,对叙事有推动作用的还有几个逝者家属的态度:从不屑到尊重,有一个矛盾的冲突,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慢慢地去适应去理解。
(三)关于叙事行动的中间包含关系
我的理解是,所谓的许是内容的中间包含关系就是大故事套着小故事。
纵观影片,提到了七位逝者的故事。这七个故事,每一个都独立存在,表达不同的主题: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珍惜情感等等。但又都共同存在于大悟又大提琴手慢慢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入殓师的这一大背景下,表达统一个主题,那就是——热爱生命,尊重死亡。
(四)关于叙述话语的顺序与时距、频率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中的大提琴和小石子。
电影在大提琴的演奏中开场,之后大提琴又多次出现,阁楼里,老唱片,小石子,熟睡的妻子……大提琴被奏起,不能触碰的伤痛被插叙,记忆回到六七岁的样子,看不清父亲的脸,然后妻子丢下他走了,他在圣诞节为社长和同事奏起新的乐章,同时也说明了他对生死新的思考。电影还不止一次地出现大悟在野地里对着对着蓝天白云深情演奏的画面。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画面,却把时间拉得无限冗长,让大悟回想起幼年时对父亲干的傻事,忆起轮廓模糊的父亲,心里还是隐隐作痛,不能释怀。当他得知父亲去世而最终为他入殓时,他渐渐地向父亲真实的内心靠近,掰开父亲紧握的手,取出那份他幼年时送出的牵挂,一切都释然了。当他将石子放在妻子的腹部,一下子,时间好像凝固,人类温热的情感呼之欲出——因为爱,所以永恒。
一切因为生,入殓师继续着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