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回国,又一次经历了带孩子看病,对比在德国儿科的诊疗,感觉差别很大。不是说就诊环境,医疗条件这些方面的差距,而是两国医生对儿童,尤其是小儿的诊治和用药上的基本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和俩娃每次回国几乎没有不良反应,没有一回国就拉肚子感冒发烧咳嗽等等一系列不适应症,顶多就是鼻炎犯一犯,只要鼻喷和洗鼻器这武器不离身还是能抵挡一阵。
这还要感谢姥爷,家里伙食搞得好,又丰盛,又卫生,还不油腻,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抚慰一年未解的馋虫。
我正暗自庆幸,不成想儿子随大伯到上海苏州游玩一翻,回来没两天就开始浑身无力,咳嗽多痰,甚至引发了他两年都没犯的老毛病,气喘。我猜想他几日外出玩得太累,饮食又不规律,他向来喜肉,又天天在外面吃得油腻,食火过旺,肺本又弱,自然积毒单走这一支,引发咳嗽气喘。
他3-8岁时常犯这毛病,一喘起来,胸腔中隆隆作响,严重时呼吸困难,行动艰难。所以气管扩张喷雾曾是他前几年出行必带之物。后来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逐渐结实一些,肺部理应发育更玩善了,便渐渐不再发作。我曾一度以为这喘病大概会就此作罢,因此此去爷爷家小住便没把气管扩张器给他装进行李。此时情急,只好让娃爸到附近儿研所挂了个号,想开一个喷雾,顺便化验看看有没有炎症。
老公带他去之前,我千叮咛万嘱咐,如果医生让打点滴,千万不能同意,即使有炎症,只需要开点抗生素即可。
晚上的儿研所依旧熙熙攘攘,自不必提。
令我没想到的是,医生看了验血结果,白细胞指数的确超常,但并没像我担心的那样不由分说就让输液,只是给开了口服抗生素。
要知道我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回想7年前冬天我们回国,儿子发烧。到医院验血后,医生二话不说就给开了三天输液。我说孩子还小,输液要扎针,孩子疼,而且时间长,孩子坐不住,blahblah。。。 能不能给开点口服的抗生素?当时那大夫鄙夷的瞥我一眼,那眼神好像在怀疑我是不是孩子亲妈似的,说:这孩子白细胞都这么高了,不打点滴要是出什么事,谁负的了责啊!
我在心里冲她翻了几个大白眼,心想我自己孩子的病自己清楚。再说这孩子5年来发烧少说也有二,三十次,炎症引起的也有四,五次了吧,哪次也没打点滴,药都只吃过那么两样,不也没出啥好歹吗。
我笑笑说,没关系,您就给开点药吧,点滴我们真的不能打。那女大夫这回抬起头着实上上下下打量了我一翻。她五十岁上下,脸上挂着一副"难道碰上砸场子的了,我看谁这么嚣张"的不屑表情。她看我似乎挺坚持,就没好气的说,不打点滴可以,但出了事我们可不负责。说这话时还特意提高了嗓门,可能想警告周围其他家长,别再出什么幺蛾子。说完就从抽屉里抽出一张免责声明来,让我签字。看来是有备而来,也就是说,不愿给孩子输液的家长肯定不是就我一个。
可围在大夫左右的3,4个家长都不解地看着我。似乎诧异怎么会有我这么异类的家长,真置孩子的生死于不顾。我速速签了字,留下背后一片非议,拿了二十多块钱的药离去。回家果然药到病除,下午就退了烧。
那张二百还是四百多块的输液缴费单之后还曾经一度在我钱包里驻扎了好久,每每看到便不由感叹国内医生的彪悍,五岁孩子就输抗生素,二十几块能治好偏用二百多的药。后来也就过了一年吧,听说国内整顿滥用抗生素和输液了,国人也在媒体大肆宣传和报道中对何时何症才需要输液有了了解,不再盲目从医。
但上次的经历实在是让人心有余悸,我真怕这回又故伎重演。没想到这整顿果然见效,这次大夫压根没提输液的事儿就直接给开口服药了。虽然是头孢,对于一个11岁不到,一共也没吃过几次抗生素的孩子来说,这用药可是够重够大胆的。像他这种感冒引起的炎症德国医生最多只敢开阿莫西林。不过头孢总比输液强。勉强说得过去吧。
这输液的问题如今是内外思想统一了,却又遇到新问题——雾化。因为孩子之前常发此病,德国医生给开了雾化仪自己在家雾化,吸入的都是生理盐水。所以听说医生开了雾化,我想当然认为也是吸生理盐水。谁承想我实乃井底之蛙,此雾化非彼雾化也,人家大夫给开的是药物雾化,岂是生理盐水这么简单。药物成分倒是跟孩子之前用的喷雾一样,但这剂量可是大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