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个惯性,就是喜欢给自己找退路。做什么事,先想想如果不行,那就还有其他路可以选,并非唯一选项存在的时候,实在不行还行“退而求其次”。
这应该不算什么坏事。刚刚还把这个现象叫做一种“毛病”,想想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做才是保全自己的最好方法,毕竟“破釜沉舟”这样的豪迈壮举可能也就楚霸王项羽这类人才能做得出来,所以还是称之为“惯性”合适一些,因为我们以及周围的人几乎都是这样处事的,而且还会保持下去。
但为什么想到“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了呢。人一旦有了退路,在第一选择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放弃转而选择第二甚至更多的退路,逃避心理会一直存在于心里,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对于达成目标的执着行动。
我想到了自己。
步入社会,我们会有自己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和环境,比如工作,比如生活,经过短暂的准备和适应之后,可能接下来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会在那个不会怎么变化的环境保持着没有太多起伏变化的状态。
我就是这种情况。在国企看起来稳定的环境中,一待就是七年多,中间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动,工作环境舒适,人际氛围和谐,工作压力不大甚至相对来说还比较轻松。有人可能会说这种工作请给我来一打,是的,如果能来一打,那就是12份收入,还求什么呢?在最初的几年,根本想不起来要去谋发展,去拓宽视野,去提升能力,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后面慢慢觉得发展受限,但依然感觉这样还可以,貌似日子过得也还行,随便看看,没有合适的至少这里还是能保稳定的。于是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发展,但是在所谓的稳定中,心却越来越不稳定,因为生活会让我们认识到,原来自己的能力还差这么多,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原来真的太少,自己的视野的确严重局限。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一直存在着这样一条后路,让自己不再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也严重缺乏上进的动力,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人生尴尬阶段,见识到了这种状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预见到了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出现的更为糟糕的情况。
现在还来得及,让自己没有退路,给自己十二分的动力去做一些改善现状的努力,挽回这些年所失去的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