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无聊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想做的事或不知道要做什么。
时间的前行是客观的存在,而人处于其中有两种状态,感知态和非感知态。感知态:知道时间的消逝和前行,往往通过时钟、天色等外信号达到;能感知自我,往往通过情绪、触感等内信号达到。在感知态里,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清醒的。非感知态:不知道时间的消逝和前行,几乎没有情绪和触感,例如睡眠或昏迷中。
只有在感知态,才能描述自我感受,例如无聊、寂寞、充实、孤独、幸福。如上所说,因为在感知态里,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清醒的,“无聊”就是一种清醒时刻里没事做产生的自我感受,具有消极属性。
因为睡眠中处于非感知态,感觉不到呼吸,没有触感,除了做梦外没有情绪。所以很多人没事做喜欢睡觉,睡着了不会无聊,不做噩梦的话体验还很爽。
如果把大脑比作记忆硬盘,那么通常只有感知态里发生的事能被真正存储,非感知态里发生的事多为“缓存”,就像我们一觉醒来忘记了晚上做的梦,就算非常深刻也只保留刚醒来那一段时间,很快模糊进而忘记。
这种感知记忆方式让学习和工作以外有充足的时间做其它事的人觉得日子过得较慢,自我支配度高。而像加班狗,早上醒来洗漱上班,加班回家洗澡睡觉会觉得一天24小时都在干活。睡眠时间被大脑“忘记”,上下班无缝连接。长期以往猛然发觉一个月、一年过得特别快,没有“天”这个自然时间周期的概念。
忙的不可开支产生消极情绪,没事做为什么会无聊?
感到无聊的人自我意识较敏感。小孩、婴儿、动物不会无聊。事实上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本身是生理需求导向的。(婴儿)饿了吃,困了睡;(小孩)摆弄感兴趣的东西,随性做些在大人看来不符合常理的事,不受管理。但从进入学校后,开始被要求,被管理。学习衣食住行,学习正确与错误,学习群体规则、社会道德与法规。开始习惯遵循人类群体制定的指导和“设定”,比如课程表和工作任务。假期本来给人放松做自己的事,却成为很多人不知做什么好而感到无聊的日子。
为什么一定要做些什么?因为在感知态里,时间需要自己去消磨,英语叫kill time。难以消磨时间,生出了无聊感。
解决无聊的方式有三。
一是改变感知态为非感知态,最简单常见的是睡觉。
二是给自己增加设定,完成任务,像weekday和worktime一样。以前的农民有干不完的农活,无聊?不存在的。现代人往往通过设定目标、理想和细分执行计划来设定节假日。没有目标和理想,加班。问过周围很多不喜欢周六日的人原因,他们回答没事做没人玩,不如上班有趣。
三是沉浸某事,进入类非感知态,如心流状态。三在二的基础上升华,最容易得到快乐。一部分人通过看电视剧、逛街购物、玩游戏实现,一部分人通过做热爱的事实现。煲剧和逛商场让人流连于呈现眼前的世界,忘记时间;玩游戏额外增加一项——玩家在虚拟世界里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例如过关或杀死敌人获得胜利。前面说过,社会人已经习惯了被设定接下来要做的事,游戏让我们有目标感,不仅忘记时间,更重要的是有事可做。做热爱的事最难能可贵。行为也好,思维也好,不是谁都能对某件事达到热爱的高度。你可能对乐器、户外运动感兴趣,但不一定热爱其中一种。
没有热爱的事,只能想办法“杀掉”时间,有热爱的事才能享受时间。无聊的人感到孤独(lonely),热衷于某事的人享受单独(alone)。
怎样找到热爱的事,单独而不孤独,换个话题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