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点(《好好思考》p76-77)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思维模型时,都应该有一个意识: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型,只有适合某种情况的思维模型。任何一个思维模型都归属于人类解决某类问题众多思想中的某个支流。每个思想支流,都有自己适应的前提条件和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把人类所有的思想按照其类型进行归类的话,那么看似浩瀚的知识海洋,往往也只有有限的哲学思想类型。只是这些思想类型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以各种重组、变异的形式,在各个领域幻化成各种具体的“有效策略”。因此,如果想要更深刻地理解某一个思想,最好的办法是看清楚整条思想大河中不同的流派。而要看清楚思想大河中的各个流派,就应当追溯思想的起源,连接不同思想的脉络,最终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思想地图。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每次出门前,我都会在家里的书架上溜达好几圈,试图挑选几本能细啃又比较轻的书随身带着。每一次,都很纠结。
看到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里推荐的《通识:学问的门类》,除了重点儿,完全能满足经得细嚼慢咽这个要求。
我想了一下自己为啥不选?是因为很多学问地图背后的知识,我需要去查阅大量资料,才可能整明白。
我,想要唾手可得的答案。
意识到真实的我,是个不经意“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找任何借口”的人,而不是自以为的是个“愿意且善于思考的人”,还是对自己挺不爽的。
每次偷懒,都源于心中有张摆在舒适区的温床在召唤,“躺一躺,努力久了就该给自己奖赏。”
(上面的启发点和我自己的经历其实没有特别直接的联系,不过,它让我发现了自己心里默认居然是“偷懒模式”,光是这一点,就足够了。)
这段话想解决的是为啥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都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这些思想背后隐藏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又有几条重要的思想路线?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于3个不同的事情/场景吗?
001 先有张图
整理关于保险、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地图和大脉络。
002 填补拼图
看到勾起自己好奇的东西,想想到底为啥好奇,想办法把它填补到认知地图里。
003 提高精度
在有地图的基础上,挖掘细节,提升精度。比方说,在讲述保险理念的基础上,帮助客户了解不同的条款对于疾病定义的细微差异,可能直接影响到后期的理赔。
️我能用这个启发点赚钱吗?
梳理保险的认知地图,分享到公开写作平台。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思维模型?
认知地图
省电模式
️下一步我可以马上做什么?列行动清单。
只要一说“但是”就去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又开启了“这件事情是有可能的但是太难了的”偷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