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幸免于核战争,生态灾难和科技灾难?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谣言的传播和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们应该教给我们孩子些什么?
人工智能会大规模的取代人类吗?人类应该有机会胜过人工智能吗?
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毕业于牛津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世纪史与军事史,现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本书是作者“人类三部曲”的第三部:在第一部《人类简史》(英文书名 “Homo Sapiens”)中,作者着眼于人类的过去,分析了现代智人是多么幸运且特别才能够成为世界的主宰;第二部《未来简史》(英文书名 “Homo Deus”)则着眼于人类远期的未来,人类的智能和意识将拥有怎样的命运,探讨近乎于“神”的人类出现的可能;而第三部《21世纪的21堂课》,作者想把焦点放在人类的现在以及近期的未来,也就是我们正在度过的21世纪。21世纪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站在个体及全人类的角度去迎接21世纪会带来的挑战?本书将从科技的发展,政治上的挑战,人类的希望及绝望,真相与公众的角度解码21世纪以及介绍了人类应对这些挑战可能的手段。
作者认为21世纪的主要挑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已经十分迅速,而受到生理构造的限制,以人类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想要明白这个世界的全部真相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因此人作为一个个体是很难及时跟上社会的发展。这就造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多多少少是不够客观有局限性的。而未来人类所要面临的许多挑战例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则需要全人类、不同国家合作解决。这就需要人类中拥有完全不同的视角的群体达成共识,通力合作。而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则来源于身边的成年人的经验,但也许等他们长大之后世界已经早已面目全非。我们很难去预测10年、20年之后最繁荣的行业是什么,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技能又是什么,世界的格局又会如何,就像20年前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以及最近发生的英国脱欧事件。
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则会使得社会的发展进一步的加速,甚至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完全来不及融入新的社会规则。而人类的工作效率在人工智能面前完全不值一提。虽然就像电脑的出现一样,人工智能的出现在减少现有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会增加许多与之前不同的工作岗位。但从现有的工作岗位上被替代的人并不能够马上学会新生岗位所需要的工作技能。由此产生的失业大潮将会成为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除此之外,这些超级人工智能将会被像Google这样的科技巨头公司所拥有,同时他们还会掌握大量的大数据。那么如此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策,上至美国大选的投票结果,下至我们进行的每一次网络购物,都可能成为一场大数据的游戏。我们将无从得知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是真的独立客观出于自己的意志,还是人为操纵的结果。或许我们将变成人工智能拥有者的提线木偶。
面对这些挑战,作者则给作为人类个体的我们指出了三条可能的出路。一是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改革教育系统,使之不仅教授知识,而且传授给青少年更与时俱进的认知方式,并且坚持终身学习,从而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二是思考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人生应该用来做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天生就是相信故事的动物,但故事并不是世界的真相,而是写故事的人希望我们相信的样子。尝试着不要去相信故事,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三是冥想,这是一种使我们排除外界的干扰,更专注于自己内在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这个世界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了太多事情,大量的信息流飞速的传递编织成了一张复杂的信息网络。如果作为一个能敏锐的察觉到太多细节又擅长思考,大脑里随时都充满了太多想法的人就很容易在这样的世界里感到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了。而冥想主要是让人忽略外界而去观察自己的内心,让人得以回归一个人的本质而得到休息和整理。
这本书是我在听一门讲人工智能伦理的课上Susanne Müller老师所推荐的,也是我2019年读的第一本书。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尽可能的站在一个客观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和时代,也非常惊叹于他会有这样多的思考和想法,并且他带着这些想法却并没有思想过载,或者罹患抑郁症也是一件非常令人敬佩的事。在他眼中,其实世界的真相和人类的未来尽管未知,但多多少少是有些消极和令人沮丧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仍然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有意义。
这本书第一次把我带到一个如此宏观,却又如此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让我不禁油然而生出一种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受。在读到这本书时,我正处于学业上的逆境之中,每天都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但这本书告诉我,我们不应该如此狭隘的着眼于个人和一时,应该看到更远的未来,人生还很长,世界还很大,还有太多比个人的得失重要得多,也丰富精彩得多的事情,并且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当人类一起共同妥善处理好了书中所提到的这些课题,我们才能更好的拥抱当下和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