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生家庭是宿罪吗?
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一番“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引起各种转载,“阶层固化”、“起跑线”、“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的人就生在罗马”的说法屡见霸屏,家庭决定命运成了理所当然。
想起最近朋友圈被《极限挑战》中关于“起跑线”的视频,明星们对着参加活动的高中生们问了6个问题,若答案是“yes”向前6步,答案是“no”的原地不动。这6个问题都和家庭教育有关,如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是否给孩子请过家教等等?随着问题的抛出,有的孩子一路向前,有的孩子前进一两次就驻足不前,甚至有的孩子一直呆在原地,孩子们之间自然而然产生了差距,最后明星们强调这就是起跑线。
明星们其实是好意,告诉大家人生其实是场马拉松,未来的路还很长,起跑线并不决定以后你的终点,可是似乎被各种转载和解读后变成了原生家庭的至关重要性!
有个朋友总是很愤青,每次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总会腹黑的推断:他肯定是有什么背景!他也将自己平凡的状态归结于父母就是普通工人,自己还能有什么大的出息!似乎太多人在潜意识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不幸,将他人的成功归究于别人的好爸爸,似乎自己糟糕的现状成了原生家庭的宿命,理所当然的在原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可怜。
2.拖延症是万能借口?
拖延症最近几年越来越流行,比流感还具有传染性。在某网站的统计当中,“克服拖延症”成了“减肥”之后最热门的新年愿望,拖延症成了人民公敌,但似乎也是万能借口。
考试前没复习好,你会说:哎呀,要是再给几天,我一定会考好;项目在赶deadline的时候,你对最后的表现不满意,就安慰自己:哎呀,要是能宽限几天,我一定能提出一个好的proposal。其实早在半年前,你就知道你会参加一个考试,早在三个月前,你就知道你要代表公司参加竞标,可是最后差强人意的表现让你觉得应该为自己找个借口,最后一拍脑袋,哎呀,我有拖延症啊!之后理所当然的将失败的阴影一甩脑后,把拖延症看成失败的原因。拖延症成了狗屁膏药,减肥失败是因为拖延,交不出文章是因为拖延,甚至恋爱失败都能归到拖延。
3.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不管是“原生家庭”还是“拖延症”,我们总爱的困境总是和某些原因联系在一起,将现状归于对应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必然和我们本身没有太大联系。
当你问“你想改变吗?”得到的答案是一定想以及肯定想,可是当你问“为什么不改变呢”,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总会蹦出来。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其实是你自己不想改变!由于不想改变所以才会给自己制造种种借口,比如说原生家庭,比如说拖延症!为什么不想改变呢?那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害怕,害怕自己迈出去了那一步,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从而证明了自己本身的无能,所以宁愿什么也没有,也不愿能承认自己能力的平庸。
躲在“原因论”后面的人的目的很明确,给自己的害怕找一个盾牌,这样自己就很安全。改变永远是最难的那个决定。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如何应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都有经验可依,所谓的轻车熟路,而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克服,同时更不知道会不会比现在更好,所以生活中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这也就是为什么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安带来的“不满”,大部分人都选择后者的最重要原因。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改变一个决定不改变的人”。其实如果决定不改变了,那就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现状,接纳自己的失败,告诉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结果!但当你决定不改变,又在那BB各种原因论,各种祥林嫂的诉说自己的不幸,那就休怪我打断你的哭诉,别再浪费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