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影视剧营销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为了与观众有共鸣点,为了制造“不尬聊”的话题,有些影视剧也是各种操碎了心。
电视剧走红,早就不止“质量好”这一条出路了。
“剑走偏锋”的操作方式,也能瞬间让影视剧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不,你看一直不温不火的剧版《白鹿原》,凭借一碗面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明明不是关注的重点,观众却“意外”关注点。
《白鹿原》的这般走红吗,是意外吗?
营销,是需要话题“尬聊”过程
你永远不知道观众的“G点”在哪里,可你却停不下要走向观众的心。
没有观众,影视剧再优秀,也只是浮云,连神马都不是。
而你想走进观众,却少不了抛出话题与观众做互动。
经历了停播又复播的活久见事件,《白鹿原》的归来也算是没有辜负舆论期望。
口碑是有了,但观众对这部没什么话题可聊的剧却不太上心,《白鹿原》的收视率也是一路败北,尴尬到家了。
白鹿原的剧组对“互动”一事也显得很走心,剧组不愿意制造什么噱头吸引观众,也不愿向话题投降。
或许是因为《白鹿原》太严肃认真了,很难产生“自来水”引爆话题,所以也没法在网络上与观众互动。
《白鹿原》属于乡土题材剧,剧中讲述的是关中往事,距离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太过遥远,很难引发共鸣。
对很多观众来说,渭河平原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远没有玛丽苏的影视剧有趣。
然而,观众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没有花边话题就尬聊吧,可以说这部剧的关注点也是rio清奇。
连剧中鸡、鸭、牛、羊、鹿抢了不少风头,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油泼面更让不少观众夜不能寐!
一部严肃的史诗题材大剧愣是被观众“看”出千百种花样,也是活出了老干部的气质。
《白鹿原》有着陕西宏大的历史,和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有关国家、民族、家庭、个人的故事,是一种原生态的社会现实。
然而,看剧的观众却空有一颗吃货的心,忽略了《白鹿原》背后的情怀与价值。
这对《白鹿原》这种沉重的文学作品来说,是可喜,又可悲。
很高兴自己终于得到了观众的注意力,可观众注意力却不在自己最有价值的地方。
《白鹿原》的美食,可不只是一碗油泼面。
《白鹿原》的故事,可不只是擀面的故事。
价值观念被歪曲的背后,是乡土题材剧的失败,是文学经典改编剧的失败。
是年代剧的失败,也是国内电视人“匠人精神”的失败。
花样百出的营销,只为活得漂亮
私以为,现在的影视圈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
越被骂、被禁、槽点多、雷点多的作品,就越受众关注。
《白衣校花大长腿》由于经费的限制,每次提到巴黎就是一张埃菲尔铁塔的静态图做背景板来代替一切外景。
这部网剧因为太烂、太多槽点,而摇身一变成为网红剧。
很多人是在网剧《上瘾》被禁之后才知道这剧的,别说,被禁也是走红的一种方式。
被禁,犹如光荣的阵亡,可又有什么意思呢?
张翰用那张面无表情的面瘫脸说出“我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震撼力尤其大。
他和他的台词、他的作品很快就在网络上成为群嘲对象。
《杉杉来了》其实不算雷剧,制作还挺良心的,但是架不住这句雷人台词红遍网络,营销上是红了,但是也让许多人以为这是部雷剧。
即使网剧《盗墓笔记》堪称每一帧都能找到槽点,但人家还是刷新了网剧的多项播放记录。
在编剧与段子手的努力下,剧中的台词“上交给国家”成为年度流行语。
“上交国”、“尸鳖”等话题内容,还引发了如春晚一般的全民讨论。
真是无话题,不收视。
花样百出的营销,只为了刹那的美丽,对自身长远的发展来说,还是伤痕累累的。
这些影视剧虽然在种种奇葩的情况下走红了,却终究是以“负面的形象”存在,对于影视剧本身的伤害是很大的。
奇葩走红之后,却只剩下各种“寂寞”与“空虚”陪伴着作品。
想要让影视剧作品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还是得提升电视剧本身的质量,牢牢把控从制作到营销的每一步。
你又不是醉翁,为何不在乎酒呢?
无论是以“正面内容”或“负面手段”的来营销,其本质都是为了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可是如果你的吸引点不在剧作的本身,而在一些花边,用奇葩的方式走红终究不是长远之道。
可惜了,我们存在一个快节奏的文化状态之中。
电视剧也不会再像是87版《红楼梦》那样,用一年时间培养演员,再用一年时间拍。
马上能够制作并且能够做成的容器,它的容量一定很小。
看上一眼就能一览无余的物品,一定是没有内涵的。
而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从来都不是它的营销有多经典,而它的作品本身有多经典。
影视剧的营销,只能作为“画龙点睛”,而不能“画蛇添足”,让影视作品失去原本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前段时间,网络流行这么一句话,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它在说什么?
它在说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在说,任何浅薄的流行,都注定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