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有同学说历史很难学,真的很难学么?小鹿学姐带你们一起重新回顾一下高中历史知识,穿线整理知识点,争取用最幽默诙谐的文字带你了解我们要学习的历史,努力制作各种图表帮你了解历史,在高考之前拿下历史这门学科。
必修一这本书主要是以政治文明发展史为主线,从古至今,贯穿中外,人类的文明在不同的时候智慧的火花也以不同的形式在各自的时代绽放灿烂的烟火。
今天带你解析分封制与宗法制
大禹治水后得到前辈舜的赏识,也得到了部落人的爱戴,在当时,人们都是部落氏族的状态,大家推选出有能力的部落首领带领大家发家致富扫荡其他部落不愁吃喝共同奔小康的和谐生活,当然了当时没有这么先进精辟的词,如果把班级比喻成部落的话,那我们选班长是不是要选有能力有责任的人,部落首领也是一样,大禹凭借着治水这项突出的业绩得到了领导舜的赏识,被舜选做了接班人。
这种传位方式叫做:禅让制,主要是把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对部落有贡献的人。
禹是一个圣人,一开始不接受,他说商均才是能当部落首领的人,自己偷偷地跑了,可是部落里的人不干了,只朝拜大禹不拜商均,禹一看没办法推了就接了班。历史的转折点往往就是在某个关键的人或事上,大禹可能就是那个“被上帝亲吻了额头”的命运之子。大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夏”,夏朝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如果说禹被上帝亲吻了额头,那么他的儿子启则是被毒蛇诱惑了的夏娃。
禹本想将益选为接班人,但是在禹死后,益也像禹一样推辞说启才是真正显得能治理天下的人,历史惊人的相似吧,但是不相同,百姓没有像之前那样去朝拜益,而是顺应益的推脱去朝拜了启(不知益心里什么感想),启就成了新的首领。启并未学习先前的圣人一样选出有贤德的接班人而是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后代,权力的种子种在了人的欲望里,因为物质的浇灌一点一点发芽。正是因为社会的进步,于是催生出了新的制度“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
特点: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王位,表现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意思呢就是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父亲的王位,要是没有儿子就由兄弟来继承王位。这种发展的实质来自于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因为生产力逐渐的发展人们不只能满足温饱而且可以留有剩余,这时就有了初期的贫富阶级的划分,可以说当时的王就是占有剩余生产资料最多的人。
传子取代了传贤一替就是几千年。
商朝继承了这种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它。当时人们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将下雨打雷天旱洪涝等许多现象都归结于天的意志,也就是神意。大家看过封神榜吧,申公豹是国师,没事就给商王算一卦来决策大事,商人好巫,大事小事都要先占卜一下,大王要打猎去了,来给孤占一卦,要取王后了,来在占一卦,怎么连着下了三天雨,快在占一卦……..
商朝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内服”“外服”
内服就是王城,王管理的地方,外服是诸侯管理的地方。
还是拿封神榜举例,纣王所管的朝歌则是内服,西伯侯管的西岐就是外服。在这种制度下外服诸侯要定期向商王朝贡,听命于商王,商王说了那个谁谁谁你去征东海然后谁谁谁就要带兵去,但商王却无权管理诸侯国内部事务,就好像是大哥收了小弟,你听我的交保护费就行了,你收的小弟我不管,这个意思。
到了西周就更加完善了,我们来重点看
分封制(封邦建国制)
分封制又称又称封建制但是意思是封邦建国,与封建并不是一个意思,注意区分。
内容: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什么)分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给谁),让他们建立国家协助周王统治整个王朝,将整个王朝分为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部分。
目的:维护统治
工具:礼乐制度
特征:以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核心,等级森严
对象:以王族为主要的分封对象,其次功臣,再其次古代帝王后代。通常姬姓诸侯分到的土地都是沃土,而外姓封臣都是偏远地区,或是贫瘠之地。
诸侯与周王的关系:诸侯对周天子履行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供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在分封,层层履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
“积极”影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这样层层分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贵族内部等级森严,从而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影响:在这种等级制度下,有好也有坏。诸侯在自己的封地上权力与天子无异,当贤能的诸侯治理国家是国家日益强大之后,周王则失去了对诸侯的震慑,导致西周后期,王权衰微,礼崩乐坏。
宗法制
大宗与小宗之间关系是相对的,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大宗,其余的儿子们则相对于周天子成为了周天子的小宗,但这些小宗在自己的封地内则是大宗,有权去封卿大夫,相对于封地内的卿大夫,这些小宗又是他们的大宗。
消极影响:歧视女性,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是非常之深的,对于古人来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宗法制用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方面的矛盾,确立大宗小宗体系,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年均以德,德均以卜
嫡长子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古代不是实行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举个例子:
(1)一位天子先与妾生了一个儿子,而后王后又生了一个儿子,继承王位的人选则是王后生的儿子,不管他在之前有多少个儿子,只有王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是嫡长子。
(2)接着说如果王后生了两个儿子,那么长子有最大的继承权,这个王的其他儿子则会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3)来我们继续皮一下,那万一这个嫡长子是个傻子呢?总不能让傻子来当王吧,可是哪怕他是个傻子,只要占了嫡长子这个名,他就拥有最大的继承权。
(4)可是如果这个王的王后没有儿子,妾A生了一个儿子,妾B位份A之上,在几年后也生了儿子,同样都是妾,立哪个儿子?这时不要站错队,要立母亲更高贵的B的儿子为继承人,就好比虽然大家都是鸡,但是乌鸡蛋就比普通的鸡蛋卖的贵,大家都是妾我身份比你高我儿子地位自然比你儿子的地位高。
(5)如果王后无子,这个王有八个妾差不多同一时间为王生了儿子,这八个妾地位有差不多,这可怎么办?大家没有高下之分了,都是庶子,亲妈又地位相等,这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会考虑品德才能的,如果这八个儿子里有一个品德高尚的,那王就一拍大腿,好了,就是你了。
(6)可是要是八个儿子一样有德怎么办?王曰:“来,国师给孤算一卦”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有利于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凝聚宗族,调节了贵族之间的矛盾,保证西周长治久安。
特点:
1,血缘纽带和政治相结合,在家族里实行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则是分封制
2,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说,哪怕有一百个女儿只要没有儿子就算是无嗣,这也源自于古代农业文明男子为主要劳动力,所以逐渐形成了女性对男性的附属关系。
3,容易腐败,结党营私。通过血缘来维持的政治纽带必然存在很多人情世故,政治与家事无异,所以很容易形成政治黑暗。
课外小知识:中世纪欧洲教会极力限制私生子的继承权,严格要求一夫一妻制,只有妻子生出的孩子才有继承权,情妇生出来的孩子是没有继承权的,欧洲贵族经常有绝嗣的情况出现不是因为没有孩子,而是因为妻子没有孩子,而情妇生的孩子又不具备继承权。中国古代解决这个问题就很简单粗暴了,“情妇合法化”允许纳妾,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的地位十分低下。而所谓的一夫多妻制,多存在于阿拉伯地区,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幸事”,因为前提是丈夫必须爱护善待每一个妻子。只有相当富裕的人才承担得起“多妻”,你给予“妻子们”的礼物也好陪伴也好必须是等额的,金钱可以等额分配,但人怎么可能做到情感也等额分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