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经过去,回想去年整整一年,自己在思维方式、未来发展方向和个人成长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而这我想应该归功于这一年的阅读、写作和分享,即知识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阅读(从兴趣类到致用类,从有声书到纸质书)
以前我也喜欢阅读,但之前只是读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军事类以及小说类的书籍。后来无意间听了《逻辑思维》,便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罗胖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把各种看着晦涩难懂的书籍讲得生动有趣,大家听完恨不得立马去书店买一本一睹为快。
从那之后开始喜欢上听书,因为一本原本要几天才能看完的书用一个小时就给解读清楚。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里的听书等等,我都逐一追了一遍,渐渐对这些非历史、军事、小说类的书籍也开始感兴趣。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的时间,我偶然间阅读了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它第一次让我明白书可以分为以怡情为主的小说类书籍,以实用为主的工具类书籍(字典、工具书手册、百科全书等)和以能够化为己用的致用类书籍。
赵周不仅写了《这样读书就够了》,在书中介绍了将书中内容化为己用的拆书法,还成立了拆书帮。
通过这本书,我按图索骥地找到了当地的拆书帮分舵,并按照要求地成为了一名拆书家(能够运用拆书法带领大家拆书的人)。在拆书帮的这段日子,我已经彻底对致用类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我和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始了读书之旅。我们受到韩国的二至成、郑会一所写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的启发,也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一开始一个月5本,发展到100天30本,再到最后的一年100本。在这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读书节奏,一周两本。
不仅仅是读书节奏,读书的内容我们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变。一开始几乎是捡到什么阅读什么,或者叫兴趣阅读,慢慢地发觉需要进行通识阅读,即各种类型的书籍都需要涉猎。再阅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发现我们在读书上获取的内容是散的,这有可能是知识太分散,没有构成知识体系,于是又开始了主题阅读。
为了保证能够按时完成阅读计划,我和朋友还制定了互相监督的读书打卡群,每周没有完成计划的发红包。
输出:写作与分享
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略微能体会到,教就是最好的学。等到了参加拆书帮,花费几个小时写出一篇拆书稿,并当众表达出来的时候,对于这句话的体会就更深了。
以前一直觉得书读了记不住,记住了理解不了,理解了又不能够应用,那是因为我只重视输入(阅读),而没有注重输出。其实在输出,就是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在输出的过程中,大脑是高速运转的,尤其当对方不了解你想表达的内容时,这时候你对于知识理解的越透彻,才能给对方解释的越清楚。
输出的过程包括写作和口头分享。
前者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内化了的知识凝练出的文章;后者就简单了,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互相交流心得。
学习这件事,的确是最好有个伴,这个伴不但和你有共同的阅读爱好,而且能够互相分享,在交流中发生思想的碰撞。我很幸运有一个能够互相分享的朋友,每次当有新的收获时,都可以互相交流。在思想地不断碰撞下,我们对于各自知识的理解也越发的深刻。
当然分享也可以是找到一个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你将你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当然人多的话,容易控制不住话题。
一个人时候,最好的输出方式就是写作。
一开始我是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将内容输出,但很快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我把书中有用的观点摘抄,并没有经过大脑的加工,纯粹是换了一个记录内容的平台已而已。
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学习社群,那里面提到一种比较好的记笔记方法,即见感思行知识卡片法。见:所见所闻,或者书中的知识片段;感:根据这些见闻的直观感受;思:对知识片段的深度思考,就像《从为什么开始》说的,多问问黄金思维圈中why(为什么)和how(如何做);行,根据知识片段,列出自己可以如何应用这方法。通过将各种知识转化成知识卡片,并逐渐构筑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拆书帮也有类似的RIA便签法。一个便签包括RIA三部分,R为原文片段,I为对片段的理解,A为结合片段中的知识点,联系自己的过往经验,以及给自己制定相应的计划。
可见不论是哪种方法,强调的都是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
另一种写作方式就是对某一内容、现象的感悟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对写作水平的要求跟高,但也能特别锻炼写作能力,也对自己的将来有帮助,Spenser在《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里强调了写作对今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我在2018年一共发表了365文章或者文字片段,但前期基本上都是以便签或者知识卡片的形式为主,因而写作水平并没有太大的长进,对知识片段的思考深度也不够。后期我尝试逼着自己把对事物的感悟或者一点体会扩充成一篇上千字的文章。
这的确把我逼得够呛,但也让我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有较快的成长。
心情
在2018年初的时候,由于某些原因,对于未来我是感到焦虑的,看不到今后的方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焦虑源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对将来没有目标。
选择了阅读这条路之后,我的焦虑得到缓解,因为从书中的确能有收获。吴军在《见识》里提到,读书的目的在于长智、怡情、养性。估计以我现在的粗浅的理解能力,也只能到达长智和怡情吧。
可是阅读了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发现读书能给我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虽然成甲在《好好学习》里也提到,他也是在读了600本书之后才开始发现了改变,但急于求成的思想还是让我产生了再一次焦虑。
Scalers在《刻意学习》里强调了要做N阶持续行动者,其意思是一阶行动者是把一件事持续做10天的人,二阶行动者是把一件事持续做100天的人,三阶行动者是把一件事持续做1000天的人。而我焦虑的原因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欲望太多,能力太小。
所以自此我将更多焦虑的时间投入到持续行动中去,奇怪的是,随着这不断地持续行动,我也不再焦虑,并渐渐从中感受到持续行动的魅力和效果。
如今2018年已经过去,我也从二阶持续行动者向三阶迈进。虽然前面的路还有很长,但对未来的信心却越来越大,目标也渐渐明确。
以下是自己这一年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干货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1)阅读不一定要把书从头到尾全部读完,选取自己关心的内容或者觉得对自己有用的章节阅读。
(2)通过与他人分享或者写读书笔记的方式输出,是对阅读最好的补充,能够将书中的知识化为己用。
(3)现在的书那么多,全部读完也不现实。要结合自身需要,进行主题阅读,即针对某一主题的书籍制定阅读计划,按计划阅读。
(4)如果担心计划无法严格执行,可以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圈子,利用奖惩督促自己。
(5)写作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如果还不知道将来做什么,选择写作不会错。
(6)阅读和写作都是一件变现很慢的事,要有做三阶行动者的决心,方能真的把这两件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