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闻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贵阳大营坡,一对农民工夫妇刚从工地回来,担心弄脏地板,丈夫脱下沾满泥泞的鞋子进便利店买东西,而妻子站在门边等待。
读毕心头一热,眼眶也微微湿润。类似的新闻其实已经见过不少,有油漆工担心弄脏公交座椅,上车后坐在地上的。
有拾荒老人担心影响快餐店顾客食欲和情绪,要了食物在店外空地上默默吃饭的;
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虽没有条件使用共享单车,却冒雨将凌乱的单车逐个搬放到指定停车区摆好的。据周围居民反映,这位乞丐每次翻完垃圾桶后,还会将垃圾全部规整好,放回垃圾桶后再离开……
多是我们口中的社会弱势群体。虽然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作为,却深深折射出淳朴的他们为众人着想的心。
这份体贴卑微到了泥土里,让人感念的同时又心疼。他们所体现的素养令人肃然起敬,同时让观者受到洗涤的心灵,对那些心无尊重之人的作为更加深了厌恶。
人性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左右着人的情绪。看到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作出善行,更容易让我们热泪盈眶。
因为他们占据最少的社会资源,最容易被生活逼迫着向利益和诱惑低头,最容易让淳朴善良的本性在生存权利抢夺战中湮灭,却能秉持高节,恪守操行,心中怀着他人,举止尊重对方。
这良好素养的背后,是一个悠然自得的灵魂,一颗玉洁冰清的心。
在浑浊人世上他们保持自己出尘不染的品行,握瑜怀瑾。行事做人只需对得起内心,从而获得真正的平静。世俗的评价和纷扰如蛛网一样,引不起他们的内心的波澜。
往往别人对他们的作为大加赞誉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请。做之前没有筹划,做完后没有留意。他们只是做到遵从内心而为。
对于内心澄澈之人,为善事可谓轻而易举。可对另一些人来说,做到这一点何其难也。
更多时候,有人仅仅因为地位上,利益上,机遇上沾了一点便宜,便浑然忘却做人的原则和底线,盛气凌人,作威作福。
如果意外做出有损于他的利益的行为,即使影响微乎其微,他也会气急败坏,尽显恶行恶相。
我依然清楚记得不久前有快递员被侮辱的新闻。当事快递员是一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当天因为公司调配原因迟到,没想到遭到顾客的拒收和辱骂,过程长达10分钟。
期间对方踹人、拿木板痛殴,甚至逼着他下跪道歉。而最后情绪奔溃的小伙子趴在地上痛哭失声,不停向收货人磕头道歉。
我深恶痛绝那些声称“快递员太懦弱了”之类的言论。在当今中国,批评受害者几乎成为常态。骨子里的奴性让人无意识地给强势一方的行为找理由,把矛头转向无辜受难的人。
这些人没有处于当事者的位置,未曾直面凶神恶煞的地痞流氓,不曾了解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承受着种种压力和挫伤,哪有资格指手划脚。
本应痛斥作恶之人低劣的素养,却把受害人用不负责的言辞推向深渊。若说欺人者是大恶,那么用语言造就不公的人至少作了小恶。
若我们深入看待此类现象,欺人者抛却做人的基本素养,对他人的人格没有尊重,对他人的境遇没有同情,恰恰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秩序的混乱和对外在世界的敌视与对抗。
缺乏素养的表象背后,是不成熟的心智和不健全的人格。
一个典型的欺人者,常常难以抑制地表现出他对周遭环境的恶劣态度,零星小事就能让他大为光火。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也使自己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充满了争执。
短暂的盛气凌人获得了某种扭曲的心理满足。然而人性本善,恶行无法喂饱质本柔软的心灵。持续的需求和长期的饥渴对抗产生的冲突只能又一次加深。整个人所散发出的戾气又一次加重。
长此以往,内心无法获得平静,心理扭曲会愈来愈加重,灵魂必将被撕裂。
一个跟自己无法好好相处的人,还能奢谈与世界和平共处?还能奢谈人生中会自然而然获得好运?
素养低下,并放任之而不加纠正,貌似是小事,却是灵肉不能统一的外显。依据心理学的研究,内心长存矛盾冲突的人,获得幸福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
也许有人恶意地认为,我素质低下,不尊重他人,只考虑私利的时候很满足,从不觉得内心矛盾。
那我大可请你想想,当你无意中帮助了别人,看到他人脸上绽开笑容时,你那一刻莫非是恨恨不平,恼羞成怒?还是倏然间内心愉悦,浑身轻松?
不要否认人性的善。我们只需学会调动善意,让一举一动符合内心,从而滋养内心。
首先要抛开过去误导人的观念,如,在社会上混出路,可以不聪明灵活,不爱思考,但一定得强硬,够爷们,不能当老好人。这种意识是欺软怕硬行为的温床。
这种攻击性意识,并不适合现代文明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处于初级形态时,通过激烈的战斗表演(斗兽场,角斗场)和群体战争集体释放的。
在当今,强调更高层次资源调配,合作共赢的背景下,这种攻击性意识只能引发可怕的循环。想必武汉面馆侮辱致人砍头事件还留在大家印象中,一度给人和人的日常相处投下阴影。
以卑劣对待卑劣没有下限,以暴制暴没有尽头。恶意不只会导致潜在的内心冲突,也会激发他人的恶意,造成外在的冲突。
如果提高自己的素养,尊重内心的良知就可以避免内外冲突,何乐而不为?
其次,对于日常所见的素质低下的情形,即使做不到出手制止或好意提醒,至少在内心的价值判断上,要保持零容忍。
心理学和社会学中都涉及到一个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户不被修理好,可能引导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因此,如果放任不良作为横行,群体的素养会越来越低,高风亮节的品质会逐渐湮灭,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将岌岌可危。
最后,不要打着所谓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幌子为素质低下却获得利益的现象开脱。这不是常态,只是人类进步过程中的短暂扭曲。
人类社会只有建立在彼此信任,相互认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持续稳定合理地进步。
靠素质低下,泯灭良知获益,短期内活得舒展,长此以往一是耗尽群体对个人的耐心,二是让自己灵魂沦落,最后势必陷入众叛亲离,内心荒芜的境地。这时候才气急败坏认为自己运数不佳,被幸福抛弃,未免太讽刺了。
诚然,现在素质低下者数量增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我国缺乏具有引导性的宗教意识,文化取向上过度强调实用主义,全社会盛行金钱崇拜,价值观逐渐一元化。这一切都会降低社会成员的整体自尊。
在这个已知分层的社会,处于金字塔顶层的群体占有可望而不可即的社会地位,权力与资源高度垄断。巨大的落差引发了攀比情结。而攀比愈烈,中下层的失落感就愈强烈。
加上商业社会鼓励普通人追求所谓更配得上自己的配置,造成欲望的不断增长,提高了每个人的财富期望值,进而又一次强化了中下层民众的挫折感。
然而所有人必须直面的事实就是,通过无良手段积累的财富不会持久,靠素质低下脸皮厚实占得的小便宜也远远满足不了欲望。
愈是这样的社会转型期,愈要回归内心,进退有度。
唯有做事从良知出发,坚守做人的原则,恪守内心的信仰,顺从善良的天性,把他人看作独立的需要尊重的个体。
待人接物时心中时时有他人,做一个有素养的公民,社会才能向最适合人类安居乐业的方向发展,让每个人的人生得以舒展。
总而言之,拥有素养,不仅对个人而言有心理层面的价值,对整个集体而言,也有社会层面的巨大意义。
而做有素养之人并非难事。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倡:停车的时候,给车和人留出通道。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说话的声音或动作有没有影响到别人,有孩子的监护人要为孩子的行为负责。
进出公共场所大门时,帮别人扶住门,方便他们进出,尤其带小孩的和手里拿着东西的路人。对服务人员态度友好客气,接受服务时说声谢谢。
与他人相处时不随便评论别人,尊重别人的不同爱好和想法,即使是自己所不能理解的。对于弱势群体如老弱病残,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
诸如此类的要求,说到底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心中时刻放着他人,考虑别人的感受,能予人以方便,就是予己幸福。
拥有这样素养的人,不仅能让自己在大群体中的相处舒适自然,也能让身边亲密之人心旷神怡。于社会于家庭都如一股清风。
如此举重若轻,好运怎么会不纷至沓来?所谓好运,不也是社会和群体对个人的善意?
最后还是那句话。如果人不能遵从善良的天性,也从未要求自己有好的素养,又怎么能奢望在这人世赢取好运,得到认可,获得平静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