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关系的真相
今天看到这样的文章,很有感触:
为什么,越是不被重视的孩子,越是被嫌弃的孩子,越是被忽略的孩子,往往对父母最孝顺?
第一,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童年的两样礼物——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有句话,在很多心理学著作中,被广泛且大量地引用:
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两个珍贵的礼物,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什么是归属感?
“我是一个有家的人,不管我走再远,只要我想回去,就会有爱我的人等我。”
什么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我在父母那里很重要,他们很爱我,很在乎我,很需要我。”
那些安全感富足且成长得很好的孩子,都是拥有了归属感和确认了自己重要性的孩子。
而那些自幼遭到父母嫌弃,不被父母善待的孩子,没有归属感,也害怕自己不重要。
为了找到归属感,在父母那里确认自己重要,他们就会通过优秀和听话、讨好和孝顺,去一次次回到父母那里,讨要自童年期就没有被满足的这两件礼物。
这种讨要,在善良的孩子那里,就表现为驯服和孝顺。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那个教师朋友、女读者的丈夫和雷佳音,患上的是同一种“病”:
一次次从父母那里乞讨爱,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孩子,以此证明自己很重要,以此奢望得到苦苦寻觅的归属感。
越被嫌弃越孝顺的孩子,孝顺的是父母,但渴望拯救的是童年的自己——
第二,不被善待的孩子,长大后总是试图构建一种新的亲子关系,疗愈内心的小孩。
一个有过童年创伤的人,在长大后为了拯救内心委屈的自己,会用现在的能量,试图重返过去,构建崭新的关系,让自己得到疗愈。
举个例子:
年少时,我们家很穷,我母亲身体又不好,我整日都活在提心吊胆里,生怕失去她。
后来,我自己靠码字走上了书写为生的路,虽然依然是穷人一个,但我可以力所能及地照顾母亲了。
我每次回家看母亲,给她带的最多的东西,并不是衣物,而是各种各样养护健康的药品。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各种药品和保健品,可以让我重返童年,把那个躲在角落里害怕失去母亲的小女孩救出来,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
“不要怕,你已经长大,你可以救妈妈了。”
由此出发,去理解那些不被父母善待,却非常孝顺父母的孩子,你就会明白:
他们孝顺父母,是想通过今天已经长大的自己,去构建一种崭新的有力量的关系,疗愈内心的小孩:
“只要我足够好,总有一天,父母就会知道,我才是那个最好的孩子。”
但是,他们有的人通过努力和孝顺,等到父母那句“对不起,你很棒”,但他们有的人穷尽一生,也不会得到父母的认可。
那么,始终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要如何完成自我的和解?
第三,往事只能被理解,而无法被修改,我们都是往事的孩子,要往前走去开创未来。
这几天,伴随二舅刷屏,视频文案中有句话,让我特别有共鸣。
“这世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我理解的从不回头看,并不是背叛过去。
而是,不要总是沉浸在过去的伤害里,要把过去踩在脚下,不回头地往前走。
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
如果,原生家庭和父母伤害已经形成,我们就必须承认事实,并扛着这种事实往前走:
“父母过去的确伤害过我,但我今天已经长出了新的牙齿和翅膀,我会好好爱自己,保护好自己的。”
往事只能被理解,不可能被修改,我们都是往事的孩子,所以要勇敢地去开创未来。
承认父母过往的伤害。
看见这伤害给我们的行为逻辑,带来怎样的影响。
察觉这种影响好的、坏的部分,并学会将它们一起揽入怀中。
不必在过分仇恨或过于讨好中,用激烈反抗或一味愚孝,消耗自己的能量,没有边界地和父母过度纠缠。
成年后,你是你自己精神的父母,捍卫内心的感受,尊重自我的边界——理应尽孝,但不必愚孝;可以善良,但也要有锋芒。
然后,使劲儿往前走,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就藏在你脚下的路、眼眸的光和内心的温度中。
亲爱的,小时候,父母没有好好爱你,所以啊,今天你要好好爱自己。
像个大人爱孩子那样爱自己,像个孩子信赖大人那样信赖自己。
并在大人般负责、孩童般天真中,守望你的孩子。
爱不在追责中,爱在传承里。
这就是亲情关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