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篇讲共享单车的文章,作者站在一个悲观的角度描述共享单车疯狂造车的危机,其描绘了两幅可怕的画面,一是车辆投放高于市场需求,摊薄单位车辆押金用户数以及破坏城市公共管理,二是车辆折损带来的高额运营成本。
作者的观点归纳起来就是赚不到钱和破坏市容。
2016下半年的风口是共享单车,而媒体人的风向先是呵护共享单车,再是质疑共享单车,现在是否定共享单车。共享单车躺的枪正好反映了媒体人对事物生命周期的变化态度。
在风口浪尖上,大多数讲共享单车的文章都离不开商业模式、产业研究,仿佛每个评论家都是CEO和投资人,以为自己看得很清楚,然后羊群效应发作,老百姓就信了。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自己讨厌的人,还是要回到业务本身去讨论,至于商业模式等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触碰。
最近几天,摩拜和ofo开启了一系列的运营活动。虽然都烧钱给用户免费了,但二者的运营手法却大相径庭。摩拜主打品牌,树立公益形象,情怀至上;ofo主打传播,在微博发起了“我为ofo代言”的同框照片征集活动,有机会成为开屏网红。
用户激励
免费不用说,摩拜调动了用户社会责任感,ofo刺激了用户虚荣的心理。
运营成本
摩拜基本为0,ofo在微博端需要投入内容运营的成本。
到底这个阶段,哪家企业的运营手法更合适?
换种表述合适点,哪家企业的运营手法更傻逼?
心知肚明,无需点名!!
一来用户使用小黄车的场景和特意拍同框照的场景,二者的衔接是生硬的,并且小黄车的产品力里并没有带炫耀属性;二来用户真的会care成为开屏网红吗?仔细一想,到最后即使素人成了开屏照,那也是网红公司包装过的。
刚刚去微博上看这个话题,真不是一般惨淡,也许人家ofo的kpi不是传播指标,而是为了UGC收集照片,拜托现在网红经纪公司那么多,花点小钱就可以拍出唯美的开屏照。
总结:ofo本次运营手法陈旧,目标飘渺,特别迷。
再来看摩拜,这个阶段主打品牌,树立社会形象,确实很有意思。
上次问了一个朋友,为什么你昨天喝百岁山,今天却喝怡宝呢。他说:矿泉水嘛,都一样。我再问他:你为什么不喝娃哈哈。他说:百岁山和怡宝看起来都高端一点。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他的话前后矛盾。仔细一想,还是解释得通的。矿泉水都一样,指的是满足的基本需求都一样,而不选择娃哈哈,说明在用户心理,在基本需求被满足的前提下,对品牌还是有依赖。
共享单车大抵如此,在这个花花绿绿的单车世界,产品力第一之外,所谓的运营活动,真的不能再用以前那些套路了@ofo。也许ofo的运营会反驳说,这些活动是由用户属性决定的,那就更有意思了。
质疑了半天ofo,但在学校,它依然是霸主,我依然用它,希望它的护城河会更坚固,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