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登陆了一直关注的一个图书漂流的平台,发现置顶的依然是我一个多月以前留下的话题。前段时间也收到了书友的借书申请,但是我也没有处理。我依然想着这个平台,但似乎他已经停止了呼吸,悄然逝去。
之前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最近三四年才开始卖书读书,主要是受职场上一位曾经领导的影响。断断续续的读过一些杂书之后,也逐渐体会了读书的乐趣,从书中收获了不少知识。
慢慢的家里的书越来越多,书架也逐渐满了,三分之二是我的书,还有剩下的三分之一是老婆给儿子买的书。一些书读过了或许不会再读,但是扔掉有舍不得,希望这些书能继续发挥作用。
曾经也和爱书的朋友在微信上讨论怎么样处理这些旧书,他说你可以跟别人换。这是个不错的建议,偶然之间就看到了书巢这个平台,感觉还不错,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毕竟可以漂书。于是将自己的30多本书就上架了,也从平台上借了几本书,比如蔡崇达的《皮囊》,乔纳森·弗兰岑的《如何独处》;读了这些书之后也是收获很多。
有的一段时间经常登录书巢,也参与了一些话题互动,认识了三两个活跃的书友。但是随着关注的增多和了解深入,也渐渐发现了书巢的一些缺点,用户不多,书籍种类少,运营服务少等等。
到现在,书巢基本上就是一种死掉的状态,三个月之前创始人也在上面发了一个貌似要关站的话题。相比我们,他自己内心应该更加痛苦,毕竟曾经心怀梦想,曾经呕心沥血,曾经激情澎湃。没有人原因自己的产品失败,也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死去。
作为一个旁观者和用户,我虽然对这个平台的死去有些失望,但是曾经进行了一些思考,曾经有段时间想和创始人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但是发过信息之后,只收到了一天不冷不热的回复,瞬间就没有了继续交流的兴趣。
我曾经想过书巢要解决物流的问题,解决信息匹配的问题。书巢采用的是C2C的模式,用户自己对接借书需求,双方交流确定地址联系方式然后采用快递形式漂书。这是一个可行的方式,但是我总觉得太慢,如果能找一些实体合作最好,比如咖啡馆之类的。书友将赠书放在咖啡馆,就不需要在参与后面的流程了,更加方便快捷。借书可以通过网上,也可以通过咖啡馆这个实体(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实体)。
运营的缺乏我感觉是死掉的一个最大的原因。自从我加入书巢之后,基本上就没有看到运营方做过什么活动,也没有看到产品有任何的变化,对于书籍的推送也只是系统推送,并没有个性化定制,至于手机APP也是一直未能面市。没有了这些运营,也就缺少了对用户互动的引导,活跃度很低,每天上的就那么几个人。对于图书也没有进行分类,只是简单的展示,而且很长时间也不更新,天天都是一个面孔。
书巢曾经也搞了一个微信,但是发了一篇文章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不知道是没有精力还是没有时间。微信号其实运做起来应该比较简单,发动书友写书评、读书笔记都是不错啊,既有了内容,又有了社交属性,可惜没有人做了。
产品好不好,有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运营与服务,是与用户建立更多的联系,向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物质的、精神的都要有,如果运营做不好,好产品也会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