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忍细看》

【前言】

本书类目:网红书
书的目录是大块分类,然后由各个小段故事围绕一个分类的主题组成的,我只挑感兴趣的、历史悠长的王朝历史看然后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概括历史故事,可能附加上一点个人看法。例如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主流大一统王朝是我重点关注的。什么南梁 ,前秦这类战乱时代的短命王朝统统就略过了。近代史例如国共抗日、解放战争这部分也统统不看。另外,结局存疑或者作者猜想之类的篇章不看。不定期更新,直至更完。
本文章由作者使用键盘拼音纯手打,倘有谬误,敬请各位在评论区指出,不胜感激。

一、勾心斗角的权位斗争

《尧舜禹禅让的历史真相》

韩非子评语:
舜逼尧,禹逼舜

舜是尧的女婿,但是尧有自己的儿子。尧不得不传位给舜,舜虽然算不上名正言顺,但是实际上已经得到了百姓爱戴,掌握了大部分权力。时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年近百岁的尧又有什么办法呢?

战国野史《竹书纪年》中记载:
舜年迈体衰,禹逼迫舜去南方巡查,实为“放逐”,舜因此死于途中,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都不在身边。

禹是尧时期重臣鲧之子,舜上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将鲧安了一个罪名杀死,可以说禹跟舜是有杀父之仇的。
舜死的很孤独。

晋·张华《博物志》记载:
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在尧舜禹之前从来就没存在过禅让。

【个评】

尧舜禹的禅让美谈其实是带点政治目的的,意思就是说我要夺权篡位啦,但我还是合法哒。改朝换代时常常提及此事,稳定昌盛的家天下运行时对此从来都是避而不谈。


《曹操不敢称帝的真正原因》

书上写的是:

  • 背不起乱臣贼子的骂名
  • 经不住群起而攻之的激战
  • 看不上虚名而重视实权
【个评】

我针对书上记述的原因逐个点评:

  • 背不起乱臣贼子的骂名(赞同)
  • 经不住群起而攻之的激战(持中)
    前期众多军阀割据时期确实如此,称帝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和战略风险。董卓、袁术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到后期曹操几乎已经统一了中原,可以说是在实力上已经具备称帝的资质,仍然没有选择称帝。他一定有他自己的考量和打算。《新三国》电视剧里给出的一种解释我觉的很有道理,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操在时众文武唯命是从,曹操不在后树倒猢狲很容易就散了,所以曹操故意留着这个皇位让后代去取,然后再给这些人提拔升官,有了赏罚恩威,才能聚拢众人,不至于曹操一死就会有一大波人重新倒向汉献帝。
  • 看不上虚名而重视实权(反对)
    这其实是一个美化曹操的说法,人的实力和地位越高就越会在意门面和排场,即便是有人看上去不好这些也会有他的底限。倘若曹操真的不注重虚名,他完全可以背起乱臣贼子的骂名,直接称帝跟孙刘接着玩,不耽误事儿。跟第一条有冲突。

《贵为天子的皇太极为何要娶寡妇》

以政治联姻为目的,为了政治利益而迎娶的的女人无论其状态如何。

【个评】

皇帝有时也是身不由己,贵则贵矣,然时势所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康熙帝登基到底是谁起了决定性作用》

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传教士。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正开始走向全球殖民扩张的道路,扩张前派人打探世界各地的情况,这个汤某人正是“探路者”之一,在中国亲眼见证了明清两朝的交替,还曾侍奉过崇祯皇帝。顺治临终前身染天花,就皇位继承人而言,玄烨只是皇三子,虽然皇长子已故,但仍有皇二子福全。因为玄烨当时已经得过天花并且痊愈了,而福全没有,为了避免以后福全得天花暴毙引起皇位更替时的国家动乱,汤若望向顺治进言推举玄烨继位,可保万全。

【个评】

皇家到底是皇家,会权衡。


《雍正继位,到底有没有篡改康熙遗诏》

  • 康熙遗诏是满文书写,不存在“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传位于四阿哥”一说。
  • 隆科多手握重兵,只需要坚决贯彻康熙的意志,就可以稳坐钓鱼台。况且他与胤禛原非深交,没有任何必要冒巨大风险与胤禛合谋篡位。
  • 倘若康熙真的嘱意于十四阿哥,为何长期将其留在边疆,以至于临死前都没有下一道旨意诏其回京。
  • 康熙临死前还曾召见诸大臣和皇子们亲口说: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个评】

胤禛即位后,即便是竞争对手八阿哥及其党朋有多么不满,也无法对胤禛的皇位继承合法性提出任何质疑。之后对胤禛皇权的挑衅也都是以传说的形式存在于民间,这就是故意而为之的中伤和诽谤。综上,雍正篡位说基本上是站不住脚的,只能是坊间街口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二、皇家不能说的秘密

《秦始皇不立后的真正原因》

  • 母亲赵姬造成的阴影
  • 嬴政立后的要求过高
  • 追求长生不老,无意立后
  • 公务繁忙,志在天下,无暇顾及后位
【个评】
  • 母亲赵姬造成的阴影(赞同)
  • 嬴政立后的要求过高(可能)
  • 追求长生不老,无意立后(胡扯)
    立后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嬴政若心有所属,则她必为皇后。
  • 公务繁忙,志在天下,无暇顾及后位(胡扯)
    理由同上。

《驸马爷不为人知的命运》

皇室公主择偶下嫁之人被称为驸马爷,然而他们实际的命运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风光显赫,相反,这并不能说是一份美差。
事实上,历史上的驸马身份地位都很低,甚至还有很多平民百姓,即便是达官贵族也是远远比不上皇室的程度。公主下嫁,皇帝都会斥巨资选一处位置建立宅院,公主携带大量的嫁资、仆人和驸马爷一同入住。家里的一切都听公主指挥,驸马在家庭里的地位仅高于仆人,凡事不能独立做主,且不能纳妾。在古代男权社会里的背景下,处境显得很尴尬。
皇帝出巡,为防遇刺,总会挑选一人在前面乘车开路。选别人不合适,选驸马最好,因为驸马是自家人,而且即便是遇害身亡,驸马也是外姓人,在朝廷里不会引起多大风波。历朝历代里都有很多驸马爷作为皇帝出巡时的“替死鬼”。
驸马爷不但在家中没啥发言权,在朝廷里也不受待见,史书中记载的担任过重要职位的驸马屈指可数,多数都是无实权的虚衔。明朝时朱元璋进一步规定:驸马终生不得在朝为官。

【个评】

驸马爷呀驸马爷,终究只是平民百姓翻身的一条途径而已。跟现在的被富婆包养的小鲜肉没啥区别。当官更是别想,一个裙带关系还想主政?想得美!


《李渊起兵反隋的真正原因》

李渊并不想反隋,其秉性固执,对于皇权一项不敢造次。是李世民见天下大乱有机可乘,一方面着手起兵,另一方面撺掇李渊起事的。

【个评】

牛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牛了,而不一定是后来居上。这样看来李建成败的也不算窝囊。


《李唐向突厥称臣12年的历史真相》

大唐贞观、开元盛世之前也不是完全没好的鼎盛时代。在李世民刚刚即位后,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兵20万直逼长安。此时中华大地上经历了隋灭陈、唐灭隋的战争变乱,国力疲乏,难以抵挡突厥人。李世民只好暂时臣服,向突厥进贡大量金帛财物,时间长达12年之久。这期间李世民抓紧练兵蓄势待发,抓住机会派李靖率军主动攻打突厥并活捉了颉利可汗,突厥见大势已去,臣服于唐。随后李世民清扫北方诸部,尽皆臣服于唐。

【个评】

能屈能伸,乃真正法器! —— 三国杀:赵云台词


《唐朝望族为什么不愿意娶公主》

唐朝风气开放,男女关系不像从前一样拘谨。

《旧唐书》中记载:
(宪宗为长女岐阳公主选驸马)令宰臣于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于文学后进中选择,皆辞疾不应。

  • 服丧时间过长
  • 贵族们重视门风,但又排斥皇室传统
  • 公主大都不修妇礼

《新唐书·诸帝公主传》
长广公主:“豪侈自肆”
合浦公主:“负所爱而骄......见(浮屠辩机)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
宪穆公主:“恣横不法,帝(指德宗)幽之禁中”
襄阳公主:“纵恣,常微行市里。有薛枢、薛浑、李元本皆得私侍”
宜城公主:“下嫁裴巽。巽有嬖姝,主恚,刖耳劓鼻,且断巽发”

【注】浮屠辩机是唐僧高徒。
总而言之就是,唐朝公主不修妇礼,恣意妄为,有悍妒、残暴、淫乱等特质,使名门贵族望而却步。

【个评】

原本就是入赘,原本就没啥地位,你还指望啥。


《崇祯皇帝为何死也不南迁》

意思是说,开始的时候,崇祯帝要面子,不想狼狈南迁,不想担放弃国土的耻辱;后来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崇祯帝指望大臣们提出南迁,然后自己再勉强同意,以撑面子,然而大臣们也不想留个丢失国土的罪名和历史骂名,也都不开口说南迁的事儿。只是下了道圣旨召各路诸侯带兵入京勤王。在等待援兵的时候,真定失陷,崇祯帝南迁的要道被掐死,南迁已不可能。

【个评】

死要面子活受罪。能干出这个事儿的确有老朱家的风范。上行下效,皇帝要面子,也养出了一堆要面子的臣子,没几个务实的货。


《爱新觉罗氏为什么避讳叶赫那拉氏》

元末明初时期,叶赫那拉氏与爱觉罗氏爆发了战争,最终以叶赫那拉氏胜利告终。直到努尔哈赤出现,他带领族人再次与叶赫那拉氏发生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叶赫那拉部首领在被杀前,指天为誓:“即便是我叶赫部只剩下一个女人,将来也会报此大仇,灭你爱新觉罗氏!”正是因此一句话,使得爱新觉罗氏后人铭记在心,处处提防。
不想却一语成谶,两百年后,清朝真的就覆灭在了叶赫那拉氏的一个女人手里 —— 慈禧太后。

【个评】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冤冤相报何时了,相逢一笑泯恩仇。


三、硝烟背后的军事之谜

《官渡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

官渡战前,《三国志》记载袁绍集结了一支10万人的部队南下攻打曹操,而曹操此时“兵不满万”。但是事实是,曹操分兵臧霸进驻青州北海一带,程昱守鄄城,自己还带人去攻打了半年的徐州刘备。如果曹操真的兵不满万,是怎么做到分这么多兵的?而且就在曹操东奔西走的这半年间,袁绍都没有趁势一举拿下曹操,而是想办法去联系刘表张绣等人给曹操来个南北夹击,这就说明守城曹军力量足以抵挡袁绍的军队。
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补注中记述:

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五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

综上所述,《三国志》肯定是夸张了当时的战况。实际情况并不一定是以少胜多。或者说,不会是差距那么大的以少胜多。

【个评】

历史由胜者书写。


《忽必烈东征日本屡战屡败的真实原因》

继成吉思汗之后,忽必烈统一广阔的土地,建立大元朝廷。并且曾多次东征日本,然而屡屡失利,铩羽而归。日本民间流传的故事是忽必烈的元军在侵略日本时总是遭遇神风而导致失败,因此日本人民对“风神”顶礼膜拜,认为是神风拯救了他们。后来许多人认为当时是海上突起的台风所致。
但是从打捞起的战船碎片来看,船身铆钉过于密集,说明造船材料是从别的地方拿来拼凑的,用料敷衍,做工粗糙。这样的战船根本经不起风浪折腾,完全用不着台风上场。更何况巧合也不能巧的次次出征都遇见台风。据史料记载,这些船也是忽必烈奴役其他被侵略民族所打造的,因此大家并不认真做工,只想着交差了事,质量得不到保证。可以说忽必烈东征日本败在了一堆“豆腐渣工程”之下。

【个评】

有趣。


四、不可不知的历史怪圈

《“儿当太子母需死”的伦理怪圈》

此行为始于汉武帝时期,终止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

【个评】

汉武帝有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毕竟出了吕氏这么个悍妇。只是几百年后才终止,也是不知枉死了多少母亲。也终于停止了这场“后妃都不愿意生儿子”的尴尬处境。


《外戚干政屡禁不绝》

外勤干政的根本原因是小皇帝继位。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嫡子继位就成了默认规则,古代医疗水平本就不高,英年早夭更是家常便饭。所以一旦有皇帝驾崩,那么嫡子无论年龄多大都得继位。小皇帝乳臭未干安能执政天下?于是小皇帝的母亲就总是喜欢提拔自己娘家亲信出任要职,把持政权。这也是上一篇“儿当太子母需死”这种规则的出现原因。

【个评】

家天下就是这样的,家庭不也是这样吗?几大家族同样是这样的。


《名士为何大都是隐士》

所谓的名士,基本上都是自吹自擂,自我打造的,他们或许有些真才实学,可惜朝廷用不上他们,或者说是被当时的朝廷环境所排挤的。他们并没有对当时的政局做出什么有效的影响,或者说是他们根本没办法影响朝局,有的只是一堆又一堆的诗词歌赋。属于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人物。
但是他们的诗词篇幅里面大都还透露出一种高洁典雅的风范,其实就是在向手里有实权的大佬们展示自己的才华,目的就是为了搏人眼球、吸引注意,从而达到被发掘重用的目的。
鲁迅曾评说: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个评】

就像是如今的网红们搔首弄姿、卖弄风情一样,目的是吸引榜一大哥的打赏。可以这样说,如果给他们大官来做,基本上没人会拒绝。


《商人为何长期社会地位低下》

2000多年来“士农工商”的地位排行早已深入人心。商人地位低下的原因是社会统治阶层的刻意打压。因为商人从事的活动就是在倒买倒卖中低买高卖,说白了就是在赚取差价。进一步而言,商人就成了“农工商”阶级里面唯一一个不参与生产但是却徒分其利的角色。“士”被认为是统治阶级因此不参与比对。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本就不足,农民和工人整日辛劳却收获有限,商人可以利用信息差、认知差轻松赚取利润,久之会使人们纷纷放弃工农,尽皆从商,但是古代商贩仅从事倒卖并不参与生产,总生产力下降会造成国力衰弱,况且商人还要卷走很多利益,这会让统治阶级难以立足。因此统治阶级刻意打压商人,使老百姓从思想观念上就鄙视商人。

【个评】

商人竟然在和统治阶层的“士”站在同一角度对“工”和“农”开始了剥削,这是统治阶层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就被刻意打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跟谁作对不能跟政府作对,抢谁的饭碗也不能抢了政府的饭碗。


《宦官为何能专政》

太监出身贫寒,走投无路才会入宫受宫刑伺候皇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帮窘迫的家里糊口生活。由于这些人久困于宫廷,不问世事,所以他们的眼里只有宫廷争斗,专善长捧高踩低,见风使舵,唯利是图。
宦官掌权,其权何来?自然是皇帝给的。前有小皇帝登基太后母家把持朝政,皇帝成年后想经营自己的势力,只能仰仗这些此后自己起居的“亲近之人”。于是外戚和皇家两派的争斗就开始了。
宦官专政其实完全可以由皇帝本人打破,只要皇帝自身有坚决的意志就可以。比如明朝崇祯帝一道圣旨,就叫魏忠贤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也有极端情况出现,例如唐安史之乱后,太监竟然掌握了中央禁军,使皇帝成了“笼中鸟”,稍有异动便被宦官随意废黜。可见大权旁落的可怕。清朝命令禁止太监读书,所以清朝的太监全都老实的很,自始至终从未干涉过政事。

【个评】

说到底人是群居动物,皇帝也是人,在无人可用的时候,就只能使用这些触手可及之人。


《为何巅峰时期的大宋朝被评为最贫弱的朝代》

因为大宋“崇文抑武”,武官地位低下,受排挤打压。偏偏那个时代强敌环伺,屡屡发动侵略,使得大宋胜少败多,割地赔款。尽管经济发达、百业兴旺,但国土缩小、战事频仍,且经常失败。清康耻就是宋朝的事。
景德元年的澶渊之盟,宋朝本是胜利一方,竟然承认契丹占有幽云十六州的合法性,还每年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开创了岁币的恶例。

【个评】

赵匡胤兵变起事开创大宋王朝,因此忌惮手握兵权的将军,因此搞出了一个“杯酒释兵权”,将军权收归中央,以防止自己的江山不稳。自己就是用别人的兵创了业,也害怕别人用自己的兵二次创业,索性就把兵给免了。这可以理解,但是“崇文抑武”就过分了。毛主席说“枪杆子出政权”,不把自己武装到位,就会沦落个“弱国无外交”的下场。这竟不禁使我想起了委座“攘外必先安内”的名句,与大宋朝“崇文抑武”的作风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日本人正蚕食着中华大地,但是他还是在想着先“杯酒释兵权”,焉能不弱?


《古代冷兵器为什么能征服热兵器》

因为做工不精良,虽然已经有了火药这一重要资源,但是工业化程度不发达,技术手段不够硬,炮身不坚挺,成功率不高,数量不足。枪械使用繁琐,效果不佳。相比于数量众多且速度迅猛的骑兵,这些早期热兵器根本不够看。

【个评】

就像是一个人拿着指哪打哪的冲锋枪面对如潮水而来的丧尸一样,一梭子打完,自己也就了账了,根本没时间和机会补充弹夹。科技的起步阶段,效果不理想可以理解。


《论资排辈始于何时》

始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吏部尚书崔亮。据史书记载崔亮所言,当时正值战乱,朝廷许多建功之人都出身行伍,然而习武之人多是大老粗,把朝廷交给这些人来管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官员数量又有限,所以只能用年龄来限制他们迅速涌入朝堂。也是权宜之计。

【个评】

古人的一套权宜之计竟被奉行至今,看来真的有很多群体是这一套体系的受众。


《为何说“当官不如为仓,为仓不如从粮”》

库吏粮书,历来是肥缺。流传已久的“当官不如为娼,为娼不如从良”的真话其实是,“当官不如为仓,为仓不如从粮”。意思就是说,当官的不如管仓库的,管仓库里最好的差事就是给粮仓记账的。
自古仓官监守自盗已是不成文的规则,而且是公开的秘密。即便是他们的上级眼见如此,只要不过分就不会追责,甚为猖狂。因为作为上官,如果今天你收拾了仓官,明天他给你交的就是一份能整死你的假账;相反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就能给你交一份既能保住你面子,又能对的上真实数目的账本。粮仓更是如此,因为手法最为简单粗暴而且不留痕迹。例如你可以将部分粮食变卖然后以低价购买同样数量的麸糠以次充好;或者直接上报粮食霉变不得已只能扔掉,但是暗地里你转卖了其实完好无损的粮米,都不会有任何账目上的问题,而且不留痕迹。
从古至今担任这类职位的都是些老奸巨猾的人,非一般人可胜任。

【个评】

有田地就有粮仓,有粮仓就有田鼠。贪官污吏如仓中硕鼠,搜刮民脂民膏,如硕鼠盗粮;长此以往,仓中无粮,则国将不国。

唯四阿哥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整饬吏治,克承大统。

千古一帝康熙,一个将死的老头儿,临终前有这种感叹,真是让人觉得有一种意难平的感触。


《为何古代文人偏爱“小脚”》

两种说法。
一说是源于南唐后主李煜的畸形审美,后世人们开始模仿。
一说是大唐时期有西域舞者的曼妙身姿,看她们跳舞时的脚型使得后人争相仿效。
无论是哪种说法时间相差都不远,而且都起源于皇室。后来有文形容说看裹脚的女子走路仿佛在平地上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动人心弦。但是这些缠足的女孩童年都是悲惨的,据说个个都拄着拐棍,痛哭流涕,甚至还有吸食鸦片以缓解痛苦的。

【个评】

有毒。并不能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概而论。但就现象而言,像极了所有家长都让自家孩子疯狂上补习班的样子。原来国人的内卷倾向从古至今一直都有。


五、名人的另一张脸谱

《孔子会武功吗》

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文化,给人们以一种文弱书生的形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史料记载:“孔子身长九尺有六寸,人皆以‘长人’而异之”。先秦时期的一尺大约是现在的0.66尺,因此推算孔子身高在两米以上,是个长满胸毛的肌肉大汉。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带兵打仗的军人。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当中的射指射箭,御指驾驶马车,是纯纯的武学内容。而且孔子常说: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意思就是说,平时不对老百姓进行军事训练,等到一有战事就叫他们上战场,这无异于叫他们去送死。因此孔子并不是“崇文抑武”之辈,反而对操练武艺很重视。
综上,孔子极可能是个充满压迫感的、有文化的肌肉猛男。

【个评】

佛家也讲,一手持棍,一手拿经。哈哈哈


《关羽是如何成为万能之神的》

自古人们对于完美的形象就是“文才兼备”、“文武双全”的。自孔子被尊为“文圣人”时候,需要一个“武圣人”来填补这个位置。于是,关羽就正好顺应了民心,所以最开始关羽只是作为武神被人们所敬仰。
因为孔子的地位过高,因此人们也想抬举抬举与之相呼应的武神的能力和地位。人们根据其“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五绺长髯”的形象,配合其武将的身份,充满震慑力,认为能够驱邪避恶,治病除灾。
后来又有财神爷出现,但是古代官吏都分文武两班,文财神拜陶朱公范蠡,武将则更希望能有武财神替代。根据关羽忠义的为人特点,曹操的封赏接踵而至,使得后世武将产生许多美好的幻想,于是关羽再次引起了瞩目,担起了武财神的重任。
元末明初,外族当权,中原文人倍受欺压,社会需要一个维护正统道义的有力形象来维持皇权正统学说,而关羽自身的忠勇形象可塑性又很强,于是被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又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万历二十二年,关羽封号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万历四十二年,又改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综上,关羽的神话之路是逐步演化的,顺应了各个历史节点的潮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个评】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人还是先有神?从关圣帝君的发展史来看,很明显是先有关公,后有帝君的。


《武圣关羽真的不好色吗》

《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终归是文学作品,不可做为史料参考。《三国志》中有记录表示,曹刘二人攻吕布时,关羽曾向曹操提出请求:说是自己的妻子尚未生子,听说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妻子杜氏貌美,希望功成之后将赏赐给自己,曹操一口答应。当城破之后,关于再次向曹操询问此事,不料引起了曹操的关注,曹操一看到杜氏便不能自已,忘了与关羽的约定,自己占有了杜氏。后来有人用此事来尝试解释为什么关羽不愿意留在曹营。

【个评】

关羽也是人,二爷也是男人,是男人就有需求,不见得就能看出好色。这个历史插曲我只是觉得有趣得很,大家都是一般人嘛,哈哈哈。


《唐太宗竟然砸毁魏征墓碑》

大唐贞观之治,李世民与魏征君臣二人缔造了古代君王察纳雅言,臣子直言敢谏的历史佳话。在魏征死后,不久便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由于魏征死前秘密推荐的杜正伦因罪被罢免,侯君集参与谋反被斩首。与是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其人看似清正老实,实则有结党营私之嫌。后来李世民又得知魏征生前曾把自己的谏书拿给史官褚遂良观看,更加怀疑魏征其人沽名钓誉,博取后世名声。于是下旨解除了其长子魏书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到后来更是越想越气,亲自砸毁了为正的墓碑。一代佳话君臣,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个评】

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好瞎想,心里有气就得有人倾诉,无人探讨就容易在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白结交名士的真实目的》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童年美好舒适安逸,24岁便开始了寻师访友之路。

  • 第一站:终南山。唐代李氏天子尊老子李耳为祖先,因此道教于唐朝盛极一时。于是一些企图入朝为官之人纷纷隐居于名山,扮作道士,散播影响,等待天子召见。李白因在此处迟迟得不到赏识和发现,于是便转战下一个地区。后有李白所作《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记录了李白在终南山的生活。
  • 第二站:山东孔巢父。孔巢父是唐代重臣,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李白想利用孔的影响力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添上一笔,“竹溪六逸”便是他们谈诗论赋的见证。但是孔巢父已经退休,仅一心向往田园生活,完全帮不到李白,无奈李白只得转战下一个地点。
  • 第三站:浙江吴筠。吴筠其人是个知名的道士。当时唐玄宗沉迷黄老之术,召见吴筠。于是吴筠带着李白一同觐见,把李白推荐给了贺知章,见面后被贺赏识,便推荐给了唐玄宗。于是李白的仕途之路就此开始了。
    然而李白是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者,根本无法适应复杂又险恶的政坛,于是之后李白的作品就经常表达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意思,甚至还会自恃清高。
【个评】

虽以言辞粉饰自己,本是追名逐利之人;所求不得,还要自恃清高。终是俗人一个。


《包拯是否当过宰相》

秦腔《铡美案》一剧中,把包拯称为“相爷”,但是纵观包拯的一生,不难发现,他并没有做过宰相。
宋朝体制,宰相体制处于“调整期”,设立副宰相,多相并立,编制不固定,这明显是在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以缓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包拯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因父母年迈不忍远去为官,直到父母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进入仕途。
  • 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后调任端州知府。
  • 嘉祐元年(1056年)任包拯权知开封府。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把开封府智利的井井有条,百姓称颂。
  • 嘉祐六年(1061年)包拯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小街巷皆可闻之。枢密副使职权相当于副相,但是始终没能冠以相爷的头衔,这是不争的事实。
【个评】

包拯之所以这么牛,怼天怼地怼空气,一根肠子通到底,不仅仅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他的物质条件也极好。据传他与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他的收入换算成现代水平大约相当于年薪好几百万,属于是不缺元子花的豪绅级别,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脱世的思想境界造就了一个敢跟任何人刚正面的“铁面无私”的包拯。


《李卫真的是乞丐出身吗》

历史上确有李卫其人。他身材魁梧、膀大腰圆,貌似武夫,而且家境殷实,最初的监生资格也是家里出钱买的。与电视剧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但是他的确很聪明机智,有时也会用些手段,颇受雍正赏识,这一点倒是很符合电视剧中的情况。

【个评】

电视剧只是文艺作品而已,看看就行,万不可当真。


《刘墉为何被称为罗锅》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轰动一时。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刘墉既非宰相,更非罗锅。
明朝建立时,朱元璋为防止宰相等高职权官员谋权篡位,便废止了宰相制度,取代之的是设立了“内阁”,由皇帝钦定,协助处理朝政。清承明制,到雍正八年时,取消了内阁,设立“军机处”。在皇帝之下处理文武政事的最高行政官员就是“大学士”,但是大学士并非仅只一人。所以在百姓眼中,大学士无异于“宰相”。加之由于电视剧需要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就用上了“宰相”一词。
清朝选官注重“身、言、书、判”的标准,而且身为首,可见体态样貌是选官的重要条件,为官者必须五官端正,身无残疾,以示官威。所以刘墉根本不是罗锅。
至于刘墉罗锅的传闻是怎么来的,清嘉庆时称刘墉为“刘坨子”。当时刘墉已是八十老翁,此必为戏言,不能代表刘墉年轻时的形态。

【个评】

据传刘墉也不是个处处为民请命,心系百姓的主;他只是处处为君王着想,甚至还出过损招儿以拱卫君主。归根到底电视剧只是文艺作品而已,看看就行,万不可当真。


《纪晓岚真的与和珅斗法吗》

第一:据史书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就是说纪晓岚样貌丑陋,眼睛近视。而且还有口吃的毛病,与影视剧作品里的形象大相径庭。相反和珅则是聪明绝顶、处事干练、出口成章的美男子。乾隆对身边近臣的选用标准就是要求相貌俊秀,聪明机敏。因此纪晓岚根本不是乾隆近臣。
第二:事实上,纪晓岚、和珅的年龄相差很大,纪晓岚比和珅大了有26岁。纪刚考中进士的时候,和珅才刚刚出生,和珅飞黄腾达的时候,纪晓岚已年过六十。
综上所述,纪晓岚跟和珅根本没机会也没资格与和珅斗法。

【个评】

纯纯的影视剧演绎剧情。99%都是假的。据说武周时期,狄仁杰跟李元芳也未曾谋面,几乎没有交集,但还是出了《神探狄仁杰》系列作品,而且感情也好的像父子一样。归根到底电视剧只是文艺作品而已,看看就行,万不可当真。


六、不忍细看的历史绯闻

《俊孔明为何娶丑妻》

诸葛亮出身寒微,自幼丧父,跟随叔父,早年生活困苦。17岁时叔父死去,他便无依无靠。他虽然住在乡下,但常常留心天下大事,不想无声无息地隐居一辈子。
诸葛亮要想跻身政治舞台就需要人脉关系资源。在婚姻上,第一,他把姐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得到了庞德公的赏识,称其为“卧龙”。第二,他让弟弟娶了荆州地主集团南阳地区高影响力人物林氏之女为妻。第三,就是他自己娶了黄承彦之女黄氏为妻。
这个黄承彦是当地有名望的地主集团成员,而且其妻蔡氏与刘表的后妻蔡氏是亲姐妹,所以娶的这个丑妻就等于直接攀附上了荆州集团最高合法执政长官刘表,只要自己才华出众,日后前途便是宽平大道。

【个评】

孔明娶妻前从未与黄氏谋面,直接就一口答应,然后娶进了家门。这就使得孔明看上了黄氏内在才华的说法站不住脚。在诸葛亮在蜀汉政权集团稳定后也确实纳过小妾,不得不说,其心机之深,出手之稳,令人叹为观止。


《永乐皇帝的失败求婚史》

明朱棣登基后,原配去世,便想着娶小姨子徐达之女徐妙锦为皇后。此时徐达早已去世多年,但是徐妙锦偏不愿意,其母,也就是徐达的后妻也称“怕是自己的女儿配不上皇帝”。朱棣也很大度,不愿意就算了,也不问罪处罚,索性就宣布不再立后。但是谁也不敢再娶皇帝心仪的女人,等于说是这位徐妙锦被活生生禁婚了。
在徐妙锦死后,朱棣下旨以皇后的礼仪下葬在皇陵墓园,到最后这位徐妙锦也没有嫁给朱棣。

【个评】

看来皇帝是真爱。但是母女二人都不看好的皇帝说不定真的是哪里有毛病,而且是很致命的那种。


《明代公主为什么被屡屡骗婚》

明朝制度明文规定驸马不得的干政,所以大家氏族不再追捧公主,也就使得明代出现了许多的平民驸马。这是很多人翻身跨域阶级的一次绝好机会。
因为下嫁平民,皇帝也无人可依,养在深闺里的公主也不好抛头露面亲自筛选。于是往往就交给了触手可及的宦官去物色人选。然而这些下级官员唯利是图的本质使得贿赂经办人员便有机会成为驸马的途径变成了可能,所以后果可想而知。
嘉靖六年,永淳公主招选驸马,经太监们的一致推荐,选了一个叫陈钊的男子为准驸马爷。但后来得知此人之母为二婚,且给人家当小妾,公主下嫁这样的人有损颜面,便临时回了这门婚事,奈何婚期将近且已昭告天下,所以皇帝又开始了一场全国海选。一番周折之后又选中了一个叫谢昭的男子,皇帝接见此人时才发现他是个秃顶的丑八怪,不知又贿赂了多少经办人员才混到了这个位置。婚期将至逼不得已,只能将公主下嫁。
这桩婚事举国震惊,当时老百姓造了一支民谣,列举了当时时间好笑的事情,最后一句便是嘲笑皇室招亲选驸马的:“十好笑,驸马换个现世报。”

【个评】

明朝皇室老朱家作风一向有趣,性格有趣,行事作风也是如此,合理得很。


《陈叔宝与张丽华的恋情揭秘》

陈叔宝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懂民间疾苦,只爱女色。在还是太子之时便对歌姬张丽华一见倾心,收为宫女。继位登基后便立其为妃,就连上朝议政的时候也要坐在龙椅上一边抱着张丽华,一边对臣子讲话。后来张丽华生了一子,便立为太子。
随后陈叔宝命人修建了“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个个都是高耸入云的建筑,十分壮观,专供皇帝与妃子们享乐。

《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眉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帏含态笑相迎。
妖姬检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就在陈叔宝醉生梦死地享乐之时,隋文帝已整备兵马准备一统天下灭掉陈朝。大军攻破都城后,在一座枯井里捞起了陈叔宝、张丽华和孔贵嫔三人。杨广非常高兴,命令高颎要留下张丽华,但是高颎认为此女子如此艳丽,又是亡国之妇,不利于君王,便拉到清溪旁一刀斩了。一代佳人张丽华就此香消玉殒,杨广因没能得到张丽华,后半生一直思念。

【个评】

把女人宠成手办的皇帝,这是头一个,可能也是唯一一个。陈叔宝为人如何不好评说,但是这个张丽华应该是真的称得上是倾国倾城。毕竟一个在外名声远扬(杨广知道),在内可以变成手办的女人,必然得是有点东西。


《唐伯虎真的“点”过秋香吗》

答:并没有。
唐寅,唐伯虎,明朝人,出生于商贾世家,早年生活幸福。20岁时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从此衰败。幸得好友资助,29岁乡试考得解元。30岁进京会试,竟受舞弊案的无端牵连,心灰意冷,发誓不入仕途。就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结识了苏州名妓沈九娘。她虽然来自烟花之地,但渴望真爱,也仰慕唐伯虎的才气。二人相见恨晚,终成眷属。但天不遂人愿,之后沈九娘也不久于人世。唐伯虎深感悲痛,发誓不再续弦。
“点秋香”故事最早出自王同轨小说《耳谈》,但故事主角是陈元超。到了冯梦龙手里就变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缘》。故事主角的变化其实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原因。众所周知,唐伯虎生活在明朝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苏州正是经济文化汇聚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达后思想就有相应的变化,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叛逆精神,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具备这类品质的代表人物,唐伯虎刚好具备这些特点,就成了故事主人公。
而历史上也确有秋香其人,本名林奴儿,金陵名妓。但她的年龄至少比唐伯虎大二十岁。所以真要是他二人发生点啥的话,简直是天下奇闻。

【个评】

像三国演义一样,主要是为了传达思想,并非史实的这么一个文学作品。就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别当真哈。


七、颠覆常论的史实

《专宠后宫的赵飞燕姐妹为何双双自尽》

“环肥燕瘦”指的是杨玉环胖,赵飞燕瘦,两种类型的美女。
赵飞燕姐妹其母是个没落士族,嫁给中尉赵曼。因汉代礼教不严格,所以其母与舍人冯万金偷情生下双胞胎二姐妹。赵曼得知自己被绿了之后,一气之下将二女扔在野外,但是三天后观看竟然还顽强地活着,吃惊之下便又决定将其收养。长女起名赵宜主,次女赵合德,后来被送入阳阿公主府训习歌舞。
再后来,被皇帝看中,招入宫中,封为婕妤。公元前18年,汉成帝废掉原来的许皇后,两年后封赵飞燕为皇后。此后姐妹专宠,权倾一时。
然而不知何因姐妹不能生出一儿半女,所以皇帝开始召幸别人,这使她二人感到自身地位受到严重威胁,便开始对有孕妃子进行残忍迫害,木子姐不能逃过。时有民谣“燕飞来,啄皇孙”。为了能早日怀有皇嗣,她二人开始轮流侍寝,成帝也开始服药以满足淫乐。终有一天成帝纵欲之后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
成帝死后,赵氏姐妹立刻成为了被朝臣攻击的对象。外戚王莽率先发难,对赵合德进行拷问,赵合德无奈服毒自尽。
因成帝无子,所以经商议立陶王刘欣为帝,史称汉哀帝。新帝感激赵飞燕在继位问题上尽力仍尊其为太后。但哀帝仅仅6年后就驾崩。从此赵飞燕彻底失去了依靠,被贬为孝成皇后,迁居北宫,没过多久又被废为庶人。大司马王莽以其杀害皇子之罪迫其自尽。

【个评】

有其他妃子怀孕,就证明皇帝没毛病,毛病确实出在赵氏姐妹身上。遗传应该也没毛病,爹妈都行,那就是后天的问题,或者基因变异了。民间流传说法用药了也不是不可能的。
皇帝无子,旁支继位,不得不说血脉上已经不咋纯正了,离谱的是连皇帝本人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蔡伦的死因》

我国四大发明之首造纸术,位列“影响人类进程的100名人”中第七名。但不为人知的是,蔡伦13岁就进宫当了宦官。一入宫门深如海,不知不自觉间就卷入了宫斗中,被迫协助汉章帝窦皇后干掉了宋贵人,因窦后不能生育,又抢了梁贵人的儿子刘肇认作自己的儿子。后来章帝驾崩,窦后升为了窦太后。蔡伦因从前的各种协助,加官进爵不在话下。10年后窦太后去世,蔡伦依附于新主子刘肇的皇后邓绥。由于皇后是个喜欢吟诗作画的才女,她需要质量更好的纸张写字作画。为讨主子欢心,蔡伦竟就这样发明了造纸术。
后来幼帝夭折,邓太后认刘祜为新帝,蔡伦得知后大吃一惊,因为这个新帝刘祜就是当年他帮忙整垮的宋贵人的孙子。虽然新帝登基,但是大权仍在邓太后手里,有邓太后的荫蔽在,蔡伦的人生无限风光,升“龙亭侯”,朝臣百姓用的都是他的“蔡侯纸”,邓太后甚至还加封蔡伦为长乐太仆,意思就是在太后无暇处理公务的时候,他可以合法地代其处理。
后来邓太后驾崩,安帝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要替奶奶和父亲出口恶气,主谋窦太后早已不在人世。失去了所有依靠的蔡伦被革职查办。蔡伦深知自己难逃一死,选择了服毒自尽。
纵观蔡伦的一生,虽然他卷入了政治斗争,最终还是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但他的历史功绩必然永载史册,传颂后世。

【个评】

牛,向领导献媚竟载入史册。虽然他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讨主子欢心,但是这东西造福的是全人类。


《岳飞被杀的历史真相》

岳飞是赵构一手提拔的心腹爱将。

  • 1137年,岳飞向没有亲生儿子的高宗皇帝赵构奏请立储,触犯了皇帝的心病。身为将军,不该过问皇族家事。况且岳飞手握重兵,御强寇于国门外,已有对皇权构成威胁之势,此时上书立储很难使皇帝不多疑。
  • 岳飞经常“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听皇帝旨意,只专心作战,以至于后来演变成了“一天下十二道诏命”的情况,已经出初露“皇帝号令不动”的态势。
  • 岳飞为了打响自己战无不胜的英勇名声,将朝廷军队改编称之为“岳家军”,有“变国家军队为私人武装”的严重政治原则性问题。
    综上,忍无可忍的皇帝假借秦桧之手处理掉了岳飞。

《满江红》明·文徴明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

【个评】

这是一个耿直下属不懂得避讳上司的低情商悲惨故事。


《商纣王真的是昏君吗》

根据《史记·殷纪》记载,纣王是个文武全才,才思敏捷、武力过人,善于辩论。《中国史稿》硕:纣王讨伐东夷,击退了东夷的扩张,有俘虏了很多东夷人作为自己的军队。是中原文化伸展到了东南部,可见纣王并不是个只会吃喝玩乐的昏君。
孔子的学生贡曾对商纣王是否残暴提出过质疑,在他看来这是有心之人故意将一些罪名加到纣王的头上。近代一著名历史学家在考察历史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纣王的罪行记述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像是神话传说一样,纣王的罪行被后人所累加,极有可能都是编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大打折扣。
学者认为故意丑化商纣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来自政敌别有用心的刻意宣传,为了抹杀纣王的历史功绩,为了周朝建立的合理合法性而编造。
  • 通过丑化纣王将罪恶的源头引到女人身上,在封建礼教中为了达到约束男人行为的目的而故意刻画的故事。
  • 将之编为“反面教材”用以警示后世君王的话把。
【个评】

就像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梗,后来就会演变成一种现象、一类思想的代名词。并不是针对商纣,而是透过商纣讲述类似的事情或情况。


《赵国长平之战惨败的真实原因》

先廉颇采取消耗战,跟秦军比坚守,实际上拼的就是国力,财力。但是赵国在这一方面根本不是经过商鞅变法多年后秦国的对手。赵国逐渐支撑不住庞大的军需开支,以至决定换帅,变固守为强攻,最终导致失败。

【个评】

大仗打的就是国力财力,打仗就是烧钱;但同时打仗也是在拼装备,拼状态。白起能一比一把赵括包了饺子,我不认为是白起神勇,赵括无能。兵法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事实上集中一处突围,如果兵力不是成倍的数量根本就围不住。但是事实如此,我分析猜测应该是赵国最终难以支撑军需开支到了兵将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程度了,再不结束战斗就会彻底拖垮国家、引发民变。所以赵国才换帅来了一波孤注一掷的操作。


《猛张飞的真实形象》

并非演义中所述“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反而是个文质彬彬的俊秀男子。

《画髓元释》明·卓尔昌
张飞喜画美人,擅草书。

《历代画征录》清
张飞,涿州人,喜画美人。

看来张飞爱画美女这个事儿应该是实锤了,据说涿州鼓楼北墙上的《女娲补天图》就是张飞所画。
张飞生有两个女儿,先后嫁给后主刘禅。一个为后,一个为妃,能到这个程度,其样貌必然出类拔萃。如果张飞相貌五大三粗,是不会有这么生出这样的女儿的。

【个评】

曝光的才是容易为大众所知的,就像某些网红、明星一样,往往剧里演的什么角色,就容易给大众留下一个类似的印象,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使人难以想象其真是的人品究竟如何。


《武则天真的有掐死自己的女儿吗》

各大正史里面均没有记载此事。骆宾王声势浩大的《讨武檄文》里面列举了武则天各种罪状,也未提及此事。唐宪宗时期成书的《大唐新语》和被公认为对唐朝历史写的最客观的《旧唐书》里,压根没有提到公主被谋杀的事儿。相关剧情皆出自类似的小说文章里面,且描述大都是“偷偷溜进去行凶,然后偷偷溜走,没人发现”。既然没人发现,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因此关于“武则天亲手杀死自己女儿的事”极可能是后人为了丑化武则天,或是小说故事为了强化武则天的人物形象所编造的故事。可信度极低。

【个评】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 鲁迅


《还原真实的武大郎和潘金莲》

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武大郎本名武植,身材高大相貌不俗,明朝某年考中进士,后为东阳谷县令,为官期间清正廉明,平反冤狱治理河患,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官声极好,世人尊称其为“武大郎”。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开,其尸骨体型高大,推算身高约有一米八以上。
清河县潘家庄(后改名黄金庄),便是武家后人称作“老祖奶奶”——潘金莲的家乡。潘金莲也不是什么裁缝的女儿,而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二人恩恩爱爱,先后生下四个儿子。
当时有西门一族,是本地恶霸,欺凌乡里压榨百姓,武植不畏强暴,为民伸张正义。于是西门家编排一些恶语流言中伤武植。
后来武植的同窗黄堂家遭大火,跑来向武植求助,但他在阳谷县住了一个多月只是来到的头一天见了武植一面,便再未见到武植。他以为武大郎不愿意资助他,一气之下便回家去了,沿途路上在树上、道旁、墙上写了很多物质的坏话,还编排了一些潘金莲与西门氏的“绯闻故事”诋毁武植。直到回到家后才看见崭新的房子已经盖好。武植本想盖好之后在告诉同窗好友。但事情已经传得沸沸扬扬,武植和潘金莲的清誉已毁于一旦。黄堂因过于自责最终自杀。因此武大郎、潘金莲的故事就以这样的形式流传于民间。
但史笔如铁,清河县的县志明文记载着武潘两夫妻真实的一面。

【个评】

流言猛于虎,网上的事情在未明确前不轻易做评论,保护舆论对象,也是保护自己。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


八、被误读的历史新证

《端午节并非纪念屈原》

传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投江自尽,人民划船到江上打捞屈原尸体,为怕鱼虾啃咬屈原的尸体,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饲喂鱼虾。自此端午节便流传了下来。
事实上,端午节可以追朔到周朝。周代忌讳“五”这个字,民间认为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有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正是气候转暖的时令,蚊蝇滋生、病菌袭来、百虫出洞,多灾多难,甚至生的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规避五毒之害。端午节划龙舟就是古代人们驱邪避疫的宗教活动。仔细想想,粽子的主原料糯米、雄黄酒、菖蒲、艾叶其实都是古代的辟邪之物。端午以艾叶剪为虎形,戴在头上称为“艾虎”。希望以此驱邪避疫。
随着时间的流逝,端午节就成了一个固定节日流传了下来。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意义,有说是纪念屈原的,有说是纪念伍子胥的,还有说是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

【个评】

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三英战吕布确有其事吗》

《三国演义》小说成书于明朝年间,参考史书《三国志》七分历史,三分演绎,真真假假雌雄难辨。
《三国志·吕布传》提到吕布跟随董卓迎战关东义军,但丝毫未提及刘关张三人。纵观整部《三国志》刘关张三人是重要人物,如果真有三英战吕布的事不可能没有记载。
另外《三国志·先主传》中,也没有提到刘关张参加过关东义军去讨伐董卓,相反,在讨伐董卓的时间里,刘备跟随何进去丹阳招兵,在下邳剿贼立下军功,官拜密丞,后为高唐县令,高唐县被黄巾军攻破后,逃去投奔公孙瓒。看刘备这段时间东奔西跑的路径轨迹,基本上杜绝了三英战吕布这个桥段,实在是罗贯中自己杜撰的情节。

【个评】

历史真的是,一看一个不吱声。


《“单刀赴会”真正的主角》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齐,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真实历史中的鲁肃,不仅熟读兵法,足智多谋,本身也是身材魁梧,善于击剑骑射,是个典型的文武全才。
历史上的“单刀赴会”在《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建安二十年(公元前215年),孙刘两家因荆州归属权问题剑拔弩张。此时北方的曹操隔岸观火,企图坐收渔翁之利。鲁肃为了维护大局稳定,不顾下属的劝告,执意要前往荆州单刀赴会,与关羽谈判交涉。
谈判过程中,对于关羽的推诿狡辩之词据理力争,言辞恳切不卑不亢。面对鲁肃的慷慨陈词,《吴书》中以一句“羽无以答”尽数关羽理屈词穷的窘迫状态。最终在鲁肃的全力争取下,孙刘两家以湘水为界,对荆州划而分之,免去了一场兵祸。
可能有人不服气,认为《吴书》当然会尽力吹捧自家臣子,但如果真是这样,且单刀赴会是关羽的壮举,那么《蜀书》中一定会对此进行大篇幅记述。但是翻开《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通读整篇,却无一言提及此次谈判。
因此,历史上“单刀赴会”的主角根本不是关羽,而是东吴的三军主帅鲁肃。

【个评】

我开始能理解,为什么电视剧有审核,不让乱演了,确实容易把人带偏。


《“杯酒释兵权”并不存在》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他意识到了兵权对于皇权的威胁性。于是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
但是事实上赵匡胤使用的办法柔和的多。他先是暗示掌兵的臣子“你们很危险,朕并不放心”,然后又向他们好言劝说,人活百年图一世荣华富贵,你们都交出兵权,各回乡里,朕给你们置办良田美宅,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样君臣相安无事,两不猜忌,安享晚年,岂不双赢?将军们纷纷同意并上书提离职,赵匡胤审批通过。

【个评】

确实,杯酒释兵权对赵匡胤百害仅一利,大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感觉,不利于日后统治。又是文人杜撰。


《狸猫岂能换太子》

关于包拯解皇室谜案“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早已流传于民间,但这只是杜撰剧情,并非史实。历史上的确有仁宗认母这个情节,太后刘氏与李氏之间的纠葛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根本没有包拯参与,也完全没有提到过狸猫的字样。按照时间线计算,该事件发生于1032年之前,包拯考中进士是1037年,也就是说仁宗认母事件发生的时候,包拯还只是一个布衣百姓。一个平头百姓,怎么可能替皇帝做事?更不用说是揭开皇帝自己都不清楚的身世之谜。

【个评】

(- _ -!)


《岳母从未刺字》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乃千古美谈。然而事实上,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并不是岳母刺下的。

《精忠旗》明·冯梦龙
生说:“张宪,你把刀来,在我背上深深刻‘尽忠报国’四字。”生“解袍露背介”,末说:“怕老爷疼痛。”“生大怒介”,说:“唉,我岳飞死且不惧,怕什么疼痛!”末说:“既如此,小人大胆动手了!”“作刻介”,末说:“刻完了。”生说:“以我与墨涅之。”“末应涅介,外与生穿衣”。

关于孟母刺字的传说是从康熙五十三年《如是观传奇》中第一次出现了孟母刺字的情节,并在后来将“尽忠报国”传成了“精忠报国”。

【个评】

正常妈是不会亲手给儿子带来痛苦的。


《康熙不可能爱苏麻喇姑》

苏麻是1612年生人,康熙祖母孝庄皇后是1613年出生,事实上苏麻和孝庄是同辈人。康熙1654年出生,苏麻比康熙大了整整42岁。说他俩有男女关系,断无可能!

【个评】

这电视剧演绎的就离谱了点了。

九、尘封千年的史料新考

《xxxxxxxxxxx》

【个评】

十、误传已久的经典定论

《xxxxxxxxxxx》

【个评】

十一、容易误解的文化常识

《xxxxxxxxxxx》

【个评】

十二、不为人知的秘史档案

《xxxxxxxxxxx》

【个评】

十三、千奇百怪的市井佚闻

《xxxxxxxxxxx》

【个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1,468评论 5 47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620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427评论 0 33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160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197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334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775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44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28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59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0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10评论 3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67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5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6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27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196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