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半个月亮爬上来,昏黄的月光远比不上城市的霓虹绚烂,然而 ,我觉得它更亲切。如多年的老朋友,已伴我近五十个春秋了,独坐书房,慢慢搜索出脑海中月下的记忆。
儿时的夏夜,随母亲去村口的池塘边洗衣服,深蓝的夜空,高远,广袤 ,静静挂在高空的是皎洁的月亮,月光明亮轻柔,洒满大地。水面上波光粼粼,一闪一闪,那是水中的月亮在顽皮的欢跳。绿草丛中,有蟋蟀快乐的奏鸣,岸边的杨柳树,听厌倦了,一阵微风 ,打起盹了;于是蝉儿又放开歌喉,声嘶力竭将它唤醒。在池塘另一侧,则是青蛙的大合唱,呱呱呱,兴奋,热烈却不悦耳。大人们一边弯腰搓洗衣服,一边慢慢的说话,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着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输了的要讲故事,故事吗?也常常与月亮有关,如嫦娥奔月,天狗吃月亮呀,小孩子总是听不厌这些古老的故事,即使上百遍的重复,也兴趣盎然。
童年元宵节,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升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其实认识月亮比玉盘更早。孩子们穿着新衣,打着灯笼,在村里的晒场上汇合,是灯笼的海洋,是欢笑的海洋。五颜六色的灯笼,把乡村也装扮成童话世界。最多的是如桔子状灯笼,红彤彤的,吉祥喜庆;也有莲花灯笼,绿叶为底,上面荷花绽放,清新淡雅;还有玻璃纸做的透明宫式灯笼,上面总套着一个红五星 ,显的有些富贵神秘;所有灯笼里面点燃的都是一根根红红的蜡烛 。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大人的“挑唆”下,玩起了“撞灯笼”,于是不时就会有一两盏灯,噗哗冒起火苗,顿时人群爆出喝彩声,笑声,偶尔也会夹杂着孩子的哭声。看!有人在放烟花,地上燃放的 ,火星四溅,有一丈高,确如火树银花,灿烂辉煌,孩子们围在旁边欢跳着;冲到夜空的,则如仙女散花,化作漫天璀璨的星星,瞬间亮如白昼。美丽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不灭的记忆。
少年求学,离家好几里。记忆深处,冬日的清晨,约六点多,万籁俱静,寒霜满地。远处的村庄,突然惊起几声犬吠,然后又沉寂。与三两伙伴,匆匆行走在乡间的崎岖小道上,袖着手,哆嗦着身子。路边有几棵杨树,叶子早已脱落,孤零零的,似也不胜严寒,瑟瑟战栗。伴我们行走的,是头上的一钩残月,像割草的镰刀 ,明晃晃,却又冷冰冰。我们走,月亮也走,穿行在云雾中,它也孤独,也想有个伴吧?星星好像躲着它,远远的,不理它,露出冷漠的点点星光。田野一片萧索,寂寥,空旷,连黄鼠也躲进地下深深的巢穴 ,即使没有风,也让人感觉逼人的寒意。
上大学了,中秋之夜,与朋友们相聚在渭河滩上,河水缓缓的流淌,月光也如水,覆盖四野,这明月,亲历过几千年的人世风云,自然愈加从容淡静。想一想,它曾照见过纵马狂奔的萧何,去追赶失意的韩信,得得的马蹄声穿越了千年;它曾照见过孤独的李白,翘首望月,低头思乡,一曲低吟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它曾照见塞外边陲,引弓射虎的将军,空有一身绝技,却壮志难酬的落寞背影;它也曾照见数十年前,成千上万,衣衫褴褛的男女,在月下,在附近,口号震天 ,劈山引水, 兴修宝鸡峡的壮观场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变的是月亮,变了的是月下的人。记得吗?那时的我们,以天为庐,以地作席,与清风为伴 ,邀明月共醉,也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曾把酒当歌,人生几何?
工作后,曾领着学生实习,五月初,在那所乡村小学,结束了一天的喧闹,晚上异常宁静。独自在校园散步,忽然一亮,抬头,月上树梢,是那么明亮,清澈,离的这么近,仿佛能看见上面的山和桂花树。月光悄悄的给教学楼镀上了一层淡淡的水银,操场也变成一片银白的湖面,树的剪影落下,如停泊的小船,好温馨安静,几只小鸟,偶尔发出几声呢喃。离开电视,电脑,离开书本,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只是静静的享受这如水的月光,放松自己 ,让身心融入夜空,任脚步自由漫行 。头脑似空白一片,却又如泉水般清爽,那一刻,忘了这尘世,也忘了自己。
夜深了,对面楼里的灯光熄灭了不少,抬头看,月亮已上中天,正对着我的窗,朋友,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