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晚,悦尔从学校门口捡回张稿纸。五年级学生所写,行文流畅、主旨明确、字迹娟秀,结构布局是近年来青春文学流行的小品式散文。作为一篇五年级学生的考场作文,老师给的评分应该不低。我想,女儿也是觉得文笔不错,拿来给我一读。那这篇,或这类文章,算不算佳作?或者,究竟什么是好作文?恐怕不是个能直接评判是与否的问题。
想起一件关联的事:孩子初二时告诉我,语文老师对她说:“你作文不错,如果平时文末能注意点题就更好了。”问女儿对老师的指导做何感想,一针见血的回答:“高大形象瞬间陨灭”。孩子口无遮拦,但的确,写作水平的评价涉及到个人喜好、语文教育流派、东方美学传统沿袭等各方面,有些类似体操或是花样游泳的自选动作,在既定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带有一些唯心主义色彩。如果广义的就东西方学生相比较,耶鲁大学本科写作教师Emily Ulrich对中国学生的写作习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见图)。前面提到的小学生之作,以及我们一直强调并引以自豪的“语文情境教育”,在西方注重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的理念看来,只能算作空洞苍白的“伪文学”,典型的套路作文罢了。
站在中立的角度思考,文章首先得让人愿意读、能读懂读明白。其次为辅佐主旨及作者意图,谋篇布局、情节桥段及文字运用可以适当设计,避免浮夸的炫采和修辞的娇纵为好。尤其是散文或随笔类,毫无章法的跟着感觉走,恰恰是越写越散、越写越偏的根本原因。文字是有灵性的东西,写出本真,表达自我,形成有辨识度的个人风格,是第三点,也是我以为的要点。
写作是经年积累的过程,驾驭文字的能力非一蹴而就。朴素凝炼的文风、真实准确的内心表达、深层次多维度的人文视角、观察入微的细节刻画都需要长期训练。孩子从开始学习三五句的拼音写话起,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话讲清楚即可。这个年龄段在文法结构的培养上值得花些功夫。那种急于让其掌握明喻暗喻、排比拟人和华丽辞藻的态度是本末倒置的。尤其在低幼年龄的小娃娃文中,如过早频繁地出现“仿佛“好似“很“非常”之类的词语倒是需要留意,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认为,是模仿不良文风的开端信号。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草根的东西才最滋养。环境和条件所限,我们的孩子无法过早历练社会,生活在象牙塔里。笔下的景或物诗意唯美,却往往写不好事与人。因此,平时的阅读量尽可能广泛,跳脱出文学名著、童话寓言、名人传记等题材的小框框。回忆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过程,谁没有看闲书杂书甚至手抄本的经历,武打言情、小说杂文、伤寒文学、剧本选刊、科幻悬疑,无所不读。十多岁时,母亲给我订阅了几年的《人之初》,没有言语唠叨,让我安然度过了青春期。现在想来,在八十年代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做法超前且需要勇气。
因此,家长的格局里少一些攀比的功利思想,从培养能力出发,着眼点长远些,心放宽些,不用担心孩子的文笔不够精美,语言干巴。听听那些课堂上的所谓范文好了,有几个不是流水线上的模板,又有几个能在现场作文大赛中正常发挥呢?不知所云的的附庸风雅,和一个满口大人话的婴孩一样,让人不舒服。坚持扎实的基础文字训练,和大量多门类的阅读,高年级时,孩子的写作水平自然会逐渐显山露水。
好的一部文学作品,我把它比做赵晓生的《太极》,或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再现最艰深晦涩的主题动机和繁复缜密的织体,却永远不温不火的表达,不疾不徐的叙述,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到好处的留白。究其精髓,是理性、气口、呼吸、冥想之韵律所在。对非凡的演奏家来说,坐姿手型把位技术……流于形式的一切都无需再多虑了。
功到自然成,写作也是这个道理,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