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知识付费浪潮的兴起,很多人加入了读书学习、自我提升的队伍。
从《每天听本书》到《天天听好书》;从五分钟读懂名著,到十分钟看懂经典;从一周读完一本书,到一年读完200本书……各种速读、快读的收费节目和课程令人眼花缭乱。在倡导全民阅读的当下,搅得人焦虑不堪,生怕因少看一本书,而错过一个创富机会,或被同龄人和时代无情地抛弃。
事实上,在众声喧哗中,很少有人思考过阅读的真正目的。那种认为速读完一本书,就等同于理解了这本书的看法,显然是自欺欺人。因为书与书的差别无异于天壤之别,有的书粗略地看过一遍就能了解大意。而有的书则需要心无旁骛地精读、细读,才能理解作者要传达的思想和意图。正因如此,法国学者帕斯卡才说,书读的太快或太慢,都会一无所获。
另外,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果每本书拿过来,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或浮光掠影地扫读,都无法提高理解能力。所以,还必须了解一些阅读技巧,帮助自己选择适当的书籍和阅读方法,从而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读好书”和“好读书”这样美好的事情上面。
为达到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目标,很有必要认真研读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被称为“阅读圣经”的经典书籍。
在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理解力,而要提升理解力就需要进行主动阅读。
作者认为,当时美国人的阅读能力还停留在基础水平,再加上媒体的资讯泛滥,阻碍了人们的理解力。因此,指导人们如何提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虽说现在离本书的再版已有40多年,但学习如何阅读仍具有现实价值。因为如今媒体信息对我们理解力的阻碍,绝对比作者写作时更加变本加厉。
就像现在的一些畅销书和公众号文章,通过精心设计,将需要深度思考的信息进行加工、包装,使我们不用费脑子,就能很快整理出思路,产生即时性的认同感,并且误以为是自己思考的结果。
而一旦习惯了这种被动喂养式的阅读方式,就很难再有兴趣和能力,去阅读需要深度思考的论说类书籍和分析型长文。
因此,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拒绝被洗脑,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而且越主动,在阅读世界中的探索能力就越强,收获就越多,效果就越好。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呢?简单来说,包括态度+技巧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而不是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一般来说,读书前要先提四个问题,然后,努力在书中寻找答案。
1、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要想办法找出书的主题,以及从核心主题分解出的关键议题。
2、作者具体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些资讯,就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我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我,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启示。
这样阅读可能会很难,但好处却很明显。一来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就像探险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到书上,能防止被动阅读时的走神和读不下去现象。二来还能提升理解力,因为阅读过程要思考,要分析。加之,作者的思维水平通常会高于读者,这种主动深入的阅读,可以让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从而将读者的思考水平提升到作者的高度。
另一方面,是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比如,做笔记的方法,找主旨的方法,列大纲的方法,等等。这些内容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具体说明。
有了主动的阅读态度和熟练的阅读技巧,通常就能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而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本书作者反复强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