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的陶潜陶渊明,有个很有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说的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不趋炎附势,不向权贵屈服。后世著名诗人李白也有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渐渐地,不为五斗米折腰似乎成了人们一种品格的代言,影响了一辈又一辈的骨气中国人。
直到现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理念仍然在许多有情怀的人身上存在。但与古代相比,大家对五斗米的需要和依赖却多了许多难以言说的复杂。今天散步,和同事聊起了近况和思想,多有感叹和无奈。
同事已年过四十,身体常年处于病痛状态,时常贴着膏药加班写材料,为的是获得那不到几千元养家糊口的稳定工资,每月还需按时还房贷按揭。两个男孩年龄尚小且体弱多病,甚至久治不愈,骨瘦如材。父母年过花甲,仍在操劳,身体也不怎么好。
谈起过去,同事也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做过记者,当过编辑,无奈微薄的薪水难以支撑其家庭的负重,理想和才华不得已找寻着出路。后来就连哄带骗般地来到了现在这个单位,据他自己述说,也许是因为当时的自己太过年轻,对要来的地方道听途说的多,深入了解的少,甚至寄希望于幻想中,一步一步走将过来,没曾想到,体制的问题把自己钉在那儿一动不动了。
屡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离开这个地方,为的还是自己所不屑而又现实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场景。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重新定义五斗米对家庭和生活的影响。
诚然,周边已经有了很多为五斗米成功奔走的例子,于他,才华横溢,只差一个可以有效衔接且能较为持续保障的契机。他之所以不敢轻易尝试,还是因为储存的余粮不够,全家老小所有希望寄托一身,一旦发生什么变故,于整个家庭都难以承受。一分钱难死一个英雄好汉,五斗米于他,真的很重要,无关气节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