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他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是否你还会在意那些世俗要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场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无问西东》就像是这样一篇命题作文。“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开篇点题,幕启,张震的话在黑暗中足够有力量可以击中人心,在观者的心中留下疑问,也为故事的展开定下基调,埋下伏笔。同样以张震饰演的张果果的故事作结,首尾呼应,同时对开篇的话做出回应,并留下呼吁,“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中间部分起承转合,由张果果、陈鹏、沈光耀、吴岭澜四位不同时代的清华学子的故事展开叙述,涉及职场、爱情、家国、理想,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微小的个人情愫,四个部分采用多时空非线性叙事,相互印证,并由同一精神贯穿始终。雪中奏琴、为孤儿们展示的飞行表演、直击人心的赞美诗等场面,适时出现营造了极具感染力的氛围,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力,引发共情,打动观者。
彩色的天空之上,残酷的杀戮和空灵的歌声并行,那声音仿佛来自上帝,温暖、平和。一连串宏大的场面和生死的对照足以让这一组镜头催人泪下。导演在这样娴熟的煽情手段中,让观众的感情达到高潮,也甘心落入导演营造的温柔乡。然而,我却并不喜欢这样用力而刻意的感动。尼采曾说:“最动人的美不做暴烈的醉人的进攻”。在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演讲中也提及,微信作为一个产品,选择不做过多活动去感动用户而带来流量,因为他同样认为“故意去感动一个人是不尊重他的表现”。在2017年11月上映的电影《嘉年华》中,可以看到导演文晏冷静和克制的表达,没有直击心灵的台词,没有情绪饱满的音乐,即便以性侵这样敏感的社会题材为题,也并未注入过多的煽情桥段,来引发观众的怜悯或是悲愤。文晏说,她不该去消费那些人的苦难。
《无问西东》故事本身的力量足够打动人心,何必要那么多刻意?直到我知道电影的背景故事。《无问西东》最初是作为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片名《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我立刻就明白,原来这真的就是一篇命题作文。那么以这个角度来看,也无怪乎电影会如此的煽情。作为一个宣传电影,《无问西东》最直接的受众群体应该是全体清华人,这是对他们最浓烈的深情和期盼。
吴岭澜民国年间的故事,讲述了清华的校格:器识为先,文艺其从。器识,即格局与见识。吴岭澜面对的文理选择的困惑,因当时校园流行的理工兴国论。而这样的困惑放在今天依然存在,只是缘由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不知是哪传来的顺口溜。时任清华校长梅贻琦告诉吴岭澜,要“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1924年,泰戈尔访华,在清华的演讲说了同样的话:“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千万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唯一的标准”。那一刻,吴岭澜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遵从本心,弃理从文,并在西南联大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当时的学生,沈光耀。
沈光耀的故事,发生在抗战年间,讲述了少年英雄救国于危难之间的勇气。沈光耀是家境优渥的世家子弟,养尊处优,家风清明。当他从军的愿望被母亲知晓,沈母也从未拿威严来逼迫,“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事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就连命都没了”。平静安稳地享受完这一生,是身为将门媳妇最美好的期待,可即便她再不愿承担儿行千里的担忧,也放手让他做出从心的选择。
在阶级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那个时代,陈鹏、王敏佳、李想这三个年轻人经历着最残酷和复杂的人性的考验。王敏佳固然有她的虚荣和骄傲,但在时代的碾压中,她的一点善意也足以在过分解读中演变成最不可饶恕的罪孽。即便在最暗无天日的时候,有陈鹏将她“托”住,但那张裹在脸上的麻布,时刻让她的惨痛经历显得欲盖弥彰。导演并未刻意回避历史中旁观者没来由的恶意,那场王敏佳被批斗的戏里,一墙之隔的另一边,就是李想的表彰大会,在蒙太奇的剪辑手段下,李想坚定地说出要和过去“划清界限”的时候,王敏佳的长辫子也被剪断。密友的决裂、旁观者的指控,就像那把锐利的剪刀,彻底将王敏佳最美好的部分掠夺,不带一丝犹疑。那场王敏佳洗脸的戏,是片中格外让人感动的片段,章子怡在这几秒内贡献了全篇最精彩的表演。章子怡动作轻柔熟练,没有一句台词甚至眼神,只在一个背影里,就能清楚地看到王敏佳的过去和现在的重叠,那份逝去的美好让如今的残破,显得更加刺痛,也因着这份刺痛,让陈鹏寄来的雪花膏弥足珍贵,那是如雪中送炭般难得的善意。陈鹏的善,不仅因为他深爱着王敏佳,还因为他是骨子里的“老好人”,有仿佛是救世主一般的济世情怀。“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听到陈鹏这话的时候,自动把自己从生者的行列中排除,在雪地里救人的时候,他是在用死,证明自己从未泯灭的善良,也洗脱曾经的罪责。
张果果是四个人精神传承到现代的结果,也是电影的讲述者,和串联者,他像一根线和调味剂,让观众从跌宕起伏的剧情中不是抽离出来,审视历史中存在的一切,思考同现在的联系。但不足的是,人物并没有足够的厚度,来承载先人的这份传承。张果果所承担的,是职场中上司的出卖,和救助四胞胎新生儿家庭的人道主义关怀受到的考验,他怀有善意,却并不是像吴岭澜、沈光耀和陈鹏一般高大全。张果果就像一个普通到极致的现代人,有我们所有人会面临的焦虑。我也许可以理解成这是四段故事的落地,但是,和前三段相比,张果果的故事并不能起到这个作用。李想舍生救下张果果的父母,而身为受益者后代的张果果,同普通的孩子一样,并不愿意浪费时间,在拥堵的车流中耗尽耐心,只为了陪父母给当时的恩人献上一束花。所以,影片结束张果果为孩子在窗户上画画的一幕,虽然氛围感人,却像是无本之源,张震充满磁性的声音和具有感染力的表演,也不能拯救这个结局。
《无问西东》作为一个命题作文,已经圆满完成任务。但若是一部成熟的电影,恐怕并不能在电影史上,甚至市场中留下过多的痕迹。导演李芳芳恐怕有太多殷切的期望,在电影中倾注了她对各种现象的劝慰。比如职场和生活中莫要以己度人、勾心斗角;比如希望商贩不要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比如希望学生的专业选择要从心而行;比如要和朋友坦诚相待,彼此真心……也许正因为想说的太多,而平添了许多刻意。陈鹏在王敏佳墓前对李想的斥责,“你怪她不对你真实,可你给她真实的力量了吗?”,这突如其来的暴怒没有支点,倒像是我们从前写作文的时候,拼命要把自己编的故事往主题上靠拢的笨拙和吃力的样子。在每一段故事中出现的赞美诗,虽然具有荡涤心灵的美感,却像是专门渲染气氛的工具,在适当的时候,催人泪下。而王敏佳恩师许伯常和妻子淑芬的戏份,表现和剪辑也都凸显着尴尬。
即便有些细节过于刻意,但故事内核中存在着的“真、善、美”正是现在的人们缺少,并且渴望着的。在西南联大简陋的教室里,突降的暴雨猛烈地敲击铁皮屋顶,击鼓一般和窗外的雨声应和成天然的交响,课堂难以继续,教授索性写下四个大字“静坐听雨”。窗外的远景中,身披蓑衣的渔民独自垂钓,颇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浪漫,教师带学生雨中跑步,坚定的口号声中乱世学子饱满的精神状态尽显。
电影中许多直指人心的台词和写意的画面寄托着导演对清华学子,或者对现代人的盼望。李芳芳导演希望在故事的结尾,让更多的“张果果”们明白,我们身上,承载了老一辈先贤的精神和风骨。电影最后的彩蛋中出现的那些人,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等都只出现在电影中几秒钟的画面里。这些在时间的长河中最终被我们记住的人,在别人的故事中也不过是倏忽而过的剪影,也同我们一样微不足道,但他们困顿中不屈,逆境中不倒,对自己真实,对世界抱有善意。他们释放的能量,就像陈鹏所说,是“原子经过巨大的加速器后与另一个原子碰撞”后产生的核能,足以影响后世。电影最后的话像导演写给百年清华学子的情书:谨以此片献给珍贵的你,May you always remember how precious you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