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同场合都听别人描述过一种类似的场景:想通过微信邀请友人来家里做客,嗯,那先看看友人近期都做了什么事情,朋友圈滚动起来,这么多风景优美的照片,普吉海滩,多彩的水下世界,看看这照片,拍得多好啊,太羡慕了;今年无论如何,我也要去,那先看看机票吧,竟然有这么多廉价机票?!香港,伦敦,新加坡,哇,这么便宜,看看时间,赶紧抢,否则就没有了......(后面脑补若干情节)
各类科技产品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兔子洞,我打开一个APP就掉到一个洞里,被那么多姿多彩的世界吸引,然后又不由自主的掉到另一个洞中,最后鬼才知道我是从哪一个洞中掉进去的。
当我平静下来,完全离线,细细回想,竟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就像被无形的手操纵的玩偶,依循“小红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的节奏,紧紧跟随。我不由得想问: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吗?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Bill Gates在2017 Annual Letter中写到: 我们通过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基本已经消灭了polio(小儿麻痹症),16年全球范围内仅有37个病例:
医疗水平的进步,科技推动了生产,我们的健康得到了保证;再说小一点,通讯方式的进步让长距离沟通变得廉价可得,《曾国藩家书》中一封信从湖南寄到京城可能就得一个多月,而现在这种便利是二三百年前古人难以想象的。
因此,科技让我们过得更好了。然而又把我们推向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们需要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以及那么多外表华丽的科技工具。
首先有这样的前提假设:时间和注意力是我们每个人最应该珍视的资源,就像玩大富翁游戏一样,这些资源需要被认真分配;许多科技产品都是在“吃掉”这些资源,作为个体我们至少应该想想这样的资源投入是否值得。
这里的“值得”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有自己“值得”的评价体系,比如:狂刷一番朋友圈,如果我们觉得这就是一种娱乐活动,纯当打发时间,也并不想做什么深度思考,或者这种方式就是一种和“圈中”朋友social的方式,我认为这确实“值得”。因为你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获得了预期的心理收益。反之,我本来想利用微信做一件联系朋友的事情,没想到,结果变成了我像着了魔一样点击各种图片,视频,文章,任注意力肆意流淌,而朋友圈的流式设计加上人类天生的“猎奇欲”和“偷窥欲”致使我们在这信息洪流中精疲力竭,那不幸的是:You are hijacked by technology。
所以我觉得应该先抛去所有科技工具重新思考:我们在意的是什么?我们觉得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什么样的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些价值?比如说我要跟进行业资讯,我现在刷朋友圈,facebook来浏览这些资讯,那么我想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获取这些资讯?当然有,比如貌似已经没落的RSS,觉得哪个网站的信息有用,订阅其feed即可。技术工具越来越多,但是人们所追求的个人价值自古貌似没有多大改变,过去没有这么多工具时,可能就通过看报,读书,旅游从而支持了“跟进行业资讯”这种价值的实现。因此,让工具变成工具,从个人所追求的价值开始思考,建立一种自知和自觉,这样能够帮助自己免受科技工具的“绑架”和“控制”。
下面想说说,离线(offline)状态真的那么恐惧吗?我想离线会产生恐惧或者说10%电量恐惧主要有那么几点原因:一. 担心自己错过什么“重大信息"(有时候很奇怪,自己会对刷朋友圈有完成感的执着,这一条是上次看过的那一条,嗯嗯,可以退出了); 二. 工具依赖性,离线了我怎么滴滴打车回家啊?三. randomly地球上任意一个角落有人找我,找不到怎么办?对于第一点,李家假期去哪玩了,张家的宝宝怎么样了,西亚怎么又发生恐怖袭击了,哪位作家又与世长辞了,真和你有半毛钱的关系?你知道与不知道又有什么样的区别?信息不在多,而在于深度的思考,现在大家经常讲什么心流,刻意练习,深度工作,我就不信在各种信息中流窜怎么能够进入这种状态。对于第二点,其实让工具变成工具即可,不要有路径依赖,集中要解决的问题,滴滴打车用不了,难道不能直接叫出租?或者hitchhiker?离线恰恰是创意的源头啊。第三点,不要把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提前做打算,再说了,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也太小了。
记得之前和朋友聊天时,说起一个话题: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真的较之过去有很多不一样吗?过去大家没事围观街头杂耍,去“娱乐场所”欣赏各种舞蹈表演,而今天点点鼠标,只不过挪个地方看戏;过去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牛逼的针线作品,静等大家的夸赞,而今天这个动作变成了滑动,点击。
有一个词汇叫做“Digital Minimalist"(科技极简主义?),这个词语我是从Cal Newport的Study Hacks(http://calnewport.com/blog/)博客中知道的,Cal是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一直思考科技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出过一本书《Deep Work》(深度工作)。我所理解的"Digital Minimalist"是重新理清自己追求的价值和目标,并合理选择科技工具实现这些价值。也许这样,我们才能信心满满的说:我们过得比过去更好了。分享一些正在培养的我觉得有用的习惯:
1. 关掉所有APP提醒,然后有条件的打开某个提醒(如:坚持每天锻炼的提醒);
2. 警惕默认选项,定期检查哪些默认选项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如:各种推送提醒);
3. 善用微信,邮件,电话等通讯方式,比如:每2个小时check一次微信,选择集中批量处理。而需要备份,重要的事情用邮件,紧急的事情用电话(我们不是淘宝客服,放弃对方随时online的期待);
4. 利用科技工具生产东西,一旦从单纯消费者的角色转变为生产者,心态完全不一样;比如:贡献一个开源项目,这时候就会有目的选取技术工具,生产相关内容;
所有的技术工具,都想方设法让你用完不能即走,比如:你买完了啤酒,他会在网页最明显的地方问你:还要不要尿布?你用完下厨房做了一道菜,它会推荐其他人做的菜,你是否要秀秀你做的菜?你用完Keep锻炼了10分钟后,Keep告诉你咱们社区有减肥成功的妹子,你想不想看看?因此,这些技术产品都是在“吃掉”你的注意力和时间,他们有很聪明的人设计各种方式让你心甘情愿付出自己的时间,那么问题就是:你要用完即走还是再逗留逗留?我自己的答案是行动前先问自己到底来干嘛,然后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