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把精力在暴风骤雨里封存,等到风暴过境再拆封。
2020年终会成为我们难以忘怀的一年,澳洲大火、新冠疫情、科比去世……有人说,太难过了,可以重启2020吗?
第一批90后也在今年正式迈入三十行列。那些2003年SARS期间还在念小学初中的孩子们,如今已穿上戎装坚定奔赴抗疫一线。古人云,三十而立,这群年轻人已逐渐长成国家的脊梁。
01
“ 想要什么真的要想好再要,因为每一样东西都有代价。”
你说,从某天开始,一直跟着周围人走,开始是被动,后来是主动,现在说不上是主动还是被动,只是没有别的选择。
你说,自己不曾选择那些事情,他只想挨过那些日子,一段难受的日子,挨过这段,争取再挨过下一段。
你说,抱怨过,但也明白没资格抱怨,很多时候是自己主动听取别人安排。
……
你说,在意的不是挣钱,而是还要像现在这样活多久。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事是你不得不做的吗?
总还是自己的选的,归根结底,都是人自己选的。
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更多是源于对当下的失望,却又欠缺改变的能力和动力,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会活在对现实不满,却又因为习惯不愿、不能、不想去改变什么,只是偶尔抱怨两句,幻想其他的可能性,撒撒娇地状态里。
经济学有个专业术语叫机会成本。
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比如,农民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比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
每个人都有第一选择,既然有选择,那一定有代价,最重要的是你做了一个选择,你有没有用百分之一百的精神和心思去做好它。
02
有的时候,机会出现不是因为它们降临,而是因为你在寻找。
你说,读研、出国,还是工作?毕业的时候,如果知道想走哪条路,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你说,羡慕周围人都有某种显在的、实实际际的、愿意去追的东西,靠努力就能在红尘凡世中获得的东西。
你说,每个人都只是做着他们要做的事情。要做的事那么明了,其他的一切都是不需要的。
你说,虽然知道他们辛苦,但仍有几分羡慕。
……
你说,自己想找的东西过于虚无,支撑生活的信念就显得如此虚无。
你开始不断假想出困窘的局面,假想出很多尚不存在、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存在的冲突,这些潜意识让你处于严重的自我怀疑,想要做出些什么,却又缺少进境,极度担心如果回到常规的轨道和熟悉的环境,就什么都做不到了。这种怀疑转化为对周遭的愤怒,对所有阻力格外敏感,对压力敏感,对正常的程序敏感,是的,你对一切都反应过度了。
你想要做一些执着的、强烈的、意义重大的事情,以转移对自身的怀疑。
理论上讲,应该从一些具体的事做着手,比如,找个新工作,或报个学习班。但你清楚自己的心思不在这方面。你想要的不是这些具体的事,而是某一个方向,某一个让自己觉得光亮的、不必犹豫的、只要奔去就不会错的方向。
你想要做些什么,做些能够安抚过去、拯救现在、让未来仍然显得值得认可的事。
就像《命运》开篇的调子,邦邦邦邦,那不是命运在敲门,而是有东西在敲心。人实际上就是被这声音追着走。你可能不知道方向在哪儿,但至少会知道某种感觉。如果方向不对,你怎么都会难受。一时不知道,早晚也会知道。
那个东西是什么呢?每个人都不一样。
静下来听自己的心。
找个彻彻底底安静的时候,听自己心里头怎么说。
机会的出现看上去显得如此恰到好处,是因为你一直等待着它的出现。
03
可若所有的理由都不成立,你还是要做,只有这时才最需要面对自己。
你说,有时候宁愿相信,人生的诸多不顺,只是因为最适合的那条路尚未出现。
你说,人最终要走上一条由自我意志推动的路。周遭处境和自己的意志之间不匹配,就会产生磕磕绊绊的摩擦。摩擦越剧烈,人就越痛苦,于是不得不改变处境。
你说,很多时候,是痛苦而不是欲望,推动着自己在一个个处境之间跳来跳去,直到最终安定下来。
你说,其实也没什好抱怨的,现在各个方面都还挺顺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你说,可是,就是心里不好受,总觉得焦虑,觉得不满意,还想找更多的东西,可是自己又说不清楚不满意的东西是什么。
你充满焦虑、愤怒,只为了避免面对自己。一个真正确信自己所思所为的人不会这样。勇敢的人不会这样,他不会计较自己处于什么环境,也不会这样迁怒于自己所处的环境。
当一个人自身不确定,就觉得四周都是要改变自己的力量。一旦自身确定,看其他人其他事就成了画。画里都是有趣的人。
你太过于恐惧他人给自己输入的观念,以为它们都是过于强大的势力,而实际上,所有输入都是片段,你是它们的集合,比它们的集合还要庞大得多。应当由你肯定它们,而不是由它们肯定你。只从被输入的碎片信息里洞悉世界是一种虚妄,你首先需要达到自己、发现自己的样子。
04
你必须忘掉自己,才能找回自己。
你说,一个人活着,不应该成为角色。
你说,重要的是能不能看到自己。
你说,忘掉所有看自己的眼光。
……
你说,想要找回自己,实实在在的自己,不是想象中的自己。
初到央视的柴静主持《时空连线》,被别人嫌弃新闻风格矫揉造作,难以忍受。陈虻对她说“你得找到欲望。你关心的都是自己,你得忘掉自己。”
焦虑往往来源于忘不掉它,而你的未来必须始于忘记。
所有的痛苦与无能为力,都源于你过于关注自己所期望的,忘记去想自己已成为的。比起别人看你,更重要的是你看过什么。你需要搜寻记忆,找到自己是谁的证据。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被看成什么,而是自己看到了什么。你只有在曾经见过的一切中找回自己。
写在最后:
说到“三十”这个词,仍有点不适应。三十岁意味着很多东西,以前以为永远都到不了的时光终于来了。从某一刻开始倒计时计算离它的距离,随着离它越来越近,紧张的情绪就越来越浓,像火车即将撞上前方的墙。我有时希望悄无声息度过这一天。
悬而未决的未来,拖得越久越不安。
对日常生活不满,却没有行动力。
不愿改变的保守,却没有融入生活的热情。
于是像负面的结合体,对琐碎的日子淡漠,却又没有冲破现状的决心。
很多问题来源于我们看到的东西太少。
理性选择就是在所有你看到的东西里选择看上去最合理的去相信,然后在所有你看到的做法里选择看上去最理智地去做。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你怎么选择,而是你看到什么。人的理性几乎完全取决于视野。
《29+1》里30岁的黄天乐接到癌症报告的这天,她定了去巴黎的机票。“我同自己说,多少岁都好啊,你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数,剩下多少时间都好,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还有最重要,记得所有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快乐的事。”
人活着就得学会抓住转折点。要在一切轮廓成型之前就迈出第一步。行动力最重要的一环是边行动边打算。
去年三月,天气渐暖,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小区小卖部的收件篮里翻到你寄给我快递,包装袋在运输过程中有些破损,漏出浅蓝色书本一角,拆掉包装,“生于1984”,扉页简单印着书名。翻开封面,突然滑落一张书签,印着梵高的《星夜》,背面上你一笔一画写着:
“愿我们都活成想要的自己!”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