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的一生,被一种名为“爱”的无形之手,控制着,甚至绑架着......
你总是要先处理别人的需求,如果不这样,对方的责怪会让你感到挫败,罪恶。因为对方是你爱的人,最后你顺从了。
这种行为,被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定义为“情绪勒索”。
她说,不仅仅是亲人,好友,爱人,上下级,甚至陌生人之间都存在这种勒索行为。
1
“你不爱我,我就伤害自己”
记得之前一个朋友和我抱怨过,她说:
我跟老公说,我报了瑜伽课,每周一晚上,会晚回家。
他立马说:“好吧”,然后用冷冷的语气继续说:“你想做什么就去呗,我也不会阻止你,反正你一直这样。”
我被他说的一愣一愣的,他又补充,这一次语气更坏了:“每次都是我在家里等你,为什么不是你在家等我?”
他说的话毫无道理,但是我依旧觉得内疚,所以取消了原先的计划……
朋友的这个故事,就像我们常常听到任性的爱人说,“你不这样做,你就是不爱我!”
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无非就是没办法表明自己的立场,没办法克制自己不感到内疚。
同样,前两天有个女孩给我来信说:
自己男友发怒的时候很可怕,会把拳头对着墙猛砸,对她大吼大叫。
这样的暴怒,会一直持续到她妥协。
看到他伤害自己,女孩心里是内疚的,每次都想算了。
接着,男友又会变得温柔,只是女孩一直很担心,他随时都会爆炸…….
她问我,为什么睡在一张床上的人,要绑架我?
其实,他只是知道你心软,知道怎么让你服输,他说一些话,使一些手段,也知道你无法拒绝。
因为最关心你的人,往往最清楚你的死穴;
因为是最亲近的人,所以这场绑架战役越是旷日持久。
可是,你担心伤害对方,你自己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我爱你”三个字,早已不是情话,而是以爱之名的凶器。
在生活中,遇到绑架者,你一定会撒腿就跑。
在感情里,怎么偏偏就不抵抗了呢?
2
“我都是为了你,你要对得起我”
“情绪勒索”无处不在,绝大部分发生在最亲近的人身边。
所以,家人作为最亲近的绑架者,几乎是无可避免。
就像这样的故事:
某个女孩热爱音乐,渴望能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可女孩的梦想,却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
“全家人供你去读书,辛辛苦苦赚钱,你学音乐什么时候能回报我们?”
“你看谁谁谁家里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刚毕业就进了银行。你怎么不学着点?”
“你这样,说出去不是让我们丢脸吗?”
迫于无奈,为了能让父母满意,女孩放弃了所爱的音乐。
父母告诉她,爸爸妈妈不会害你,等你再大点,就知道我们的用心良苦了。
后来女孩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所谓良苦用心,她还是不理解,她越发坚定,爸妈的选择是错的。
她这一辈子,都遗憾错过学音乐的机会……
话说,有一种鸟,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就如同那个女孩的父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幻想着用孩子,来实现自己未尽的人生。
“为了你好”,“以后就懂了”,这样的强盗逻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单方面需求。
所谓的为你好,只不过是自私的爱罢了。
3
“情绪绑架”无异于“道德绑架”
换做是陌生人,这就类似于我们常碰见的道德绑架,比如当年很受热议的“范跑跑”。
08年汶川地震那年,正在讲课的范美忠老师先于学生逃生。
之后掀起轩然大波,被讥讽为“范跑跑”。
这个标签使他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代表人物”,教师行列里“为人所不齿”的典型。
那个时候,还没有“道德绑架”这个词,有的只是些毫无道理的“个人英雄主义”。
十年后的今天,"跑了"10年的范美忠接受采访,我完全能理解他了:
记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话: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我们都是凡人而已,如果自救都成问题,又何来渡人呢?
近年来,老人强迫年轻人让座,乞丐强行让人施舍,吃瓜群众逼迫富人捐款,诸如此类的事件应接不暇。
尼采说:“迫使人们遵从道德,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同样的,用爱勒索别人的服从,本身就违背了爱的本意。
女友:你不给我买包,就是不爱我!
老板:不想加班?你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
父母:二十好几了,还不结婚生个孩子,真不孝!什么?你不想结婚?大逆不道!
朋友:顺手帮个忙也不行,真不够意思!白跟你这么多年交情了......
亲戚:对了,你不是学设计的吗?我家里正好装修,顺手画个草图吧……什么?你没空?我们之间这么单薄吗?你忘了,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
同样的绑架,不同的立场。
一个用道德的立场,一个用爱的立场。
所以,本质上“情绪绑架”无异于“道德绑架”,只是手段不同罢了。
生活中,这样的“苦情戏”无处不在。
我们没有责任,满足任何不合理的情绪,也无需取悦他人。
他可以用很糟糕的情绪对你,但是你绝对没必要忍受。
保护自我,一点也不自私。
要知道,情绪绑架换来的关系,就像一艘倾斜的货轮,随时有翻船的危险。
平权,保持理智的交往方式,方能长久。
爱需要彼此尊重和妥协,别做一个亲密的绑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