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代名词,有时候,它也是恨与伤害的代名词。
一个不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往往离幸福很远。而家庭语言暴力的伤害,正在摧毁一对又一对的夫妻,一个又一个的孩子。
很多父母满嘴都是爱,可表现出来的,却是对孩子的冷言冷语、甚至是谩骂不止。
这种畸形的爱,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承受得起。
每个曾对孩子进行过语言暴力的父母,或许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话对孩子的影响会这么深。
看到那些恶毒的字眼,变成了孩子行凶的武器,这些父母肯定懊悔不已。
语言的威力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厉害。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父母即使是在说气话,他们也会信以为真。
语言伤人于无形,却往往是最致命。
大部分人中国人都在犯同样一个错误:
“对家人说话,无所顾忌。”
因为是家人,因为足够亲密,所以很多人对家人说话从不顾忌对方的感受,甚至在伤害了对方的时候,还觉得是别人在小题大做。
殊不知,即使是家人,也应该好好说话。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定是会好好说话的家庭。
对孩子少一些指责和谩骂,多一些鼓励和引导;
对爱人少一些要求和埋怨,多一些理解和欣赏。
好好说话,家庭才能和谐;
好好说话,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是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诅咒。
却不曾想,语言这种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的惊人。
在综艺《少年说》中,有一幕让我十分痛心。
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
“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你会飘。”
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
她的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女儿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劝服妈妈,于是哭着走下了台。
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在这个女孩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以爱之名”从小打击到大的。
你满目狰狞,让孩子懦弱又自卑。
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这不容置疑。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满嘴是爱,却表现得满目狰狞。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
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
_
“你怎么这么笨?”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这些,都是父母责骂孩子的常规用语。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这些话会伤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绪要发泄。
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不能对孩子说太多的好话,要是说几句就承受不住,以后出来社会还怎么生活?他的心理承受压力会很弱。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一个失落的孩子,拿着26分的考试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十分害怕的样子。
身上刻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_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头,不知所措。
还没等开口认错,父母难听的话语,如往日一般,席卷而来: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_
还有一个小孩抱着足球回家,他刚刚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
还没来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悦,就开始被嫌弃: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_
海报的制作人,把每一句话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伤疤一样。希望警示家长,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严重伤害。
但仍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哗众取宠罢了。语言暴力怎么可能会伤害到一个孩子的身体呢?
但以下两项研究,可能会让你对语言暴力的伤害,有新的认知。
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在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如果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从而形成懦弱自卑型的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你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
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
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种批判态度依旧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正如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你随意的几句话,却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你的肆意批判,将会葬送孩子的一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
_
“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再一旁看着我说:你再发什么神经。”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
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把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攻击性,杀自己,或者杀别人。
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他们长大后会变得暴戾、心狠手辣。
有抢劫赌场,开枪杀人的;有用斧子,砍死对方的;还有用水果刀,见人就捅的。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有人说,这些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
你的不假思索,却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正确的沟通,都是非暴力的。
很多时候,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远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容易得多。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当父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纳和爱的时候,孩子必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生活。
好好说话,才能沟通!